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书结合范曾的经历、学问和思想,详细梳理了范曾书画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并在大量对比真伪作品的基础上,从线条、用笔、用墨、用纸、印章等角度,详细分析了范曾书画的鉴定方法与依据,力求为范曾书画的鉴藏爱好者提供借鉴。施鸿是与我相交二十多年的老友,我们每次会面,他必谈范曾其人其艺,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而与此骈连的另一个话题便是书画市场真赝混杂的种种乱象,可谓“相见无杂言”。  相似文献   
2.
邵盈午 《文化学刊》2009,(5):131-138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停办,从表面上看,其主因似乎是由于王国维、梁启超的相继殂谢,不复为继。但从深层原因分析,国学研究院的特殊定位与所面临的时代风潮的冲突、传统学术在近代学科体制转型过程中所遭逢的两难困境,以及传统书院式的通才培养与现代教育对专才的倚重之间无可避免的内在矛盾,恐怕才是其自我终结的深刻原因。腾实飞声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距今已逾80年;它在历史上的存在虽仅4年,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今天,我们重新“回首沧桑路”,虽然此举未必能够对现代的学术运行制度、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提供直接的应对效用,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人文境界的象征,它至少可以为当代学人和现行学术体制提供一种反思,一种参照,一种文化自省,一种价值理念,乃至一种精神范式与人格自律。  相似文献   
3.
2006年3月5日清晨,我接到叶小沫老师的电话,叶至善先生已于昨日上午溘然辞世了。  相似文献   
4.
每个饱受华夏文化泽溉的诗人恐怕都无从摆脱这样的心态:月下独酌想起李白,异乡登楼想到王粲,赏梅而思林逋,观菊而怀渊明……总之,作为创作主体,其“诗的想象”并非海阔天空、漫无涯峬,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原型的暗示。即使像柳亚子这样一个欲将“孔、佛、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自沉”的个案充分证明:作为“近代美学之父”,在他身上凝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超越精神,故尔其“自沉”便具有了超常的哲学意味。死,对于王氏来说,并不意味着所谓的“殉葬”、“殉道”,而是生发为一种文化信仰、人格完成的象征;正是“死”,使王氏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美学焕发出不灭的光彩。文章对对王氏所醉心的“天才说”与“游戏说”予以特殊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被迫踏上一片充满屈辱与痛苦的历史沼泽地;“压抑——自尊”的双重强力的撞压,驱策一批又一批高擎民族复兴火炬的爱国志士,纷纷崇尚侠士之风。“任侠成风”,亦可视为墨学在近代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近体诗形式并非内容的被动载体,而且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的概括和升华。近体诗形式的存在价值和现代意义在于,这种形式仍能够涵纳巨大的思想容量并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作出富有个性的积极回应和影响,仍能够提供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东西并为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所照亮,并通过风格将这一切勾连为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从清华四大导师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岩石"那"雄奇的英姿"。让我们重新回到"清华国学研究院",进一步深入了解与领悟清华四大导师作为一个"大师群"的个体风采、学术生涯、传承脉络、价值追寻、生存智慧以及深邃的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9.
南怀瑾先生的古文今译,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即以古人之心为心。故错逞私智望文生义以至“六经注我”之处,颇不乏见。从学术编辑的职能定位来看,所谓的“编辑加工整理”,即要求编辑必须行使对稿件的实然修改权,此乃学术编辑的“本职的天赋”。但修改的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使稿件“内容更完善”。由是可见,所谓编辑人员的“学者化”,并非一种预设的远期目标,而是势不容缓的现实要求。任何来自“非学者化”的编辑的“无所作为”或“力不从心”,都必将对学术图书的出版生态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梁济“自沉”看中国近代遗老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遗老梁济的"死义",表明一心期望"旧学复兴"的近代遗老们,所缺乏的是一种扬弃和批判旧文化所必需的心理承受力,他们承受不了一种非中国化的价值体系在生活中成为普遍观念的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圣学"乃是具有超时空的、绝对合理和完美的、自我和谐的有机体系。这些晚清遗老们以一种潜逻辑的形式将各种文化信息、文化刺激归类到旧的认知框架中———这也正是许多晚清遗老在新旧嬗替之际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以尊临卑、虚矫自大的文化优越感的深层原因。深入探析梁济"死义"过程的文化心态,足可启发我们深思具有悠久文明遗产的中国何以在近代落伍于世界潮流,何以难于开发出民主和科学这类现代思想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现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时代转换的必然性认识,而不是一味地沉湎在道德理想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