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1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图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与批判中,找到重新阐释卡夫卡作品的可能。他笔下的麻木的人群正是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某些主人公并非如过云评论所言是“弱的英雄”,事实上反映了作家的无奈;因此,他对“城堡”的描绘事实上是对人类工业明暗淡前景的预言。  相似文献   
2.
郝岚 《世界文化》2010,(12):22-23
<正>1902年7月为了维持生计,当时一文不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当然很快证明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意图。因为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因为与灵魂世界的真实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物的雕塑要真实可感得多。它不仅  相似文献   
3.
郝岚 《世界文化》2010,(4):24-25
福尔摩斯原型 柯南·道尔1859年5月22日出生在爱丁堡,他的祖父是广受欢迎的漫画家,叔父们也都是名人:都柏林的国家美术馆馆长、英国著名杂志《笨拙》的设计者与插图画家等等。但是他的父亲是个不走运的公务员,沉迷于酒精。因为这个家庭的贫穷,柯南·道尔早期在家中接受教育,由母亲玛丽来教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里尔克的诗歌与美术的关系,认为罗丹的雕塑、塞尚的绘画等均在艺术的观察、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5.
从1896年到1916年,中国文坛被译介数量最多的四位作家都是西方的通俗作家:柯南·道尔、哈葛德、凡尔纳与大仲马。从小说类型上看,这四位作家基本代表了侦探、冒险、科学小说与历史传奇。科幻与侦探小说为近代中国读者提供了现代知识与文体补充;冒险与神怪小说中也蕴含着思想参照的资源;而言情与历史小说多作为消遣。中国近代读者正是通过以上四位通俗作家,建立了最初的世界文学观,构筑(或者也是限制)了他们的世界意识与新文学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素隐书屋刊本问世,短时间里“茶花女”“不胫走万本”,林纾也自此开始了他卷叠浩繁的翻译事业。“林译小说”很快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西洋文学经典,但是这一经典从晚清到五四,也经历了由誉及毁的演变。在勒弗费尔(A.Lefeve  相似文献   
7.
土耳其笔记     
郝岚 《世界文化》2013,(10):38-41
在键盘上敲下关于土耳其的第一个字符之前,我从那里刚刚回来不久,她的样子却已经在我心里反复设想和描绘了很多年。开端相信吗?土耳其名列我儿时出境漫游梦想的第一个。当我在恰那卡莱的车上与一位澳大利亚的女士说起这事时,她瞪着眼睛说,这真不平常,她的第一个梦想是去巴黎。是啊,谁不想去巴黎呢?在我人生必去的几个地方名单之上,巴黎当然名列其中,可是排不进Top5。为什么是土耳其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坦白说,这像很多孩子的梦想一样,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理由,如果说出来或许还会让你觉得"无厘头"。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初,中国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我们所住的那个小镇,父母任职学校的家属宿舍属于一个叫做"幸福队"的地方。大体说,在那个地方度过童  相似文献   
8.
郝岚 《世界文化》2005,(12):15-17
最近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提到国内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差距,说得我心有戚戚然。从英国回来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对于那里的美术馆和曾经经历过的个人艺术体验,仍然念兹在兹。在英国,凡是艺术品的展所均称为美术馆gallery,有时也会有雕像、摄影、装置等等;而由私人收藏性质的美术馆也会称为collection;当然,藏品丰富、归类困难如大英博物馆,那种museum里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9.
郝岚 《世界文化》2005,(2):36-37
伦敦是什么样子的?是白金汉宫的堂皇,大英博物馆的神圣,或如女王的脸——严肃中带着一丝凛然,也许还是狄更斯笔下伦敦东区的污浊和黑暗,抑或是所有老牌大都市的肮脏和凌乱,以及伦敦特有的工业革命的遗存——烟尘熏黑的建筑物?当然还有多雨的阴滞和沉闷。所有这些都是我在抵达伦敦前心中所做的选择项,唯独缺了阳光明媚的伦敦,轻松自在,活色生香的伦敦。然而,在泰晤士南岸,我心中无数次上演的黑白默片,终于添上了声色。  相似文献   
10.
郝岚 《世界文化》2006,(2):25-27
去英国时间不算短,足够我四处逛逛;精力也可以,因为访问学者没有过于具体的工作。大体说来,将近半年的时间基本上我不是在旅行的途中,就是在策划旅行。大城小镇去了不少,但总是绕不过我的“文学情结”,毕竟文学也算是本人的专业。行走,还能结合文学,听上去有些浪漫?不,我只是当它为“职业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