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体育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探究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出现不同量度的运动性疲劳时,横踢技术动作特征出现的差异及其对击打速度产生的影响程度。对20名跆拳道运动员采用Excalibur Sport cycle ergometer功率自行车进行诱导疲劳和YSI 1500 SPORT乳酸测试仪测定疲劳程度并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量度;运用VICON Nexus三维系统捕捉横踢技术的运动轨迹,运用VICON Polygon软件将运动轨迹划分为启动、击打、回收三个时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启动时段三种疲劳的动作时间为:轻度疲劳0.25 s < 中度疲劳0.27 s < 重度疲劳0.29 s;击打时段的动作速度为:轻度疲劳12.20 m/s > 中度疲劳11.75 m/s > 重度疲劳10.64 m/s;横踢技术在回收时段的启动和加速过程中,三种类型之间的动作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存在显著性(p<.05)。运动性疲劳的量度对横踢技术动作特征及其击打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运动性疲劳的量度越大,技术动作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鞭打动作形式也相对较差,对动作特征和击打速度的影响程度也越大;运动性疲劳的量度随着体内乳酸含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乳酸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是反映身体重度疲劳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是教练员合理调整技战术,通过消除疲劳的方式,减小对技术动作影响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分析以“拳种”作为方法的中国武术研究。对中国武术研究为何以“拳种”作为方法、“拳种”如何成为方法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与探究,提出将“拳种”作为方法的中国武术研究的理论命题,进而对其进行深入阐释。研究认为,将“拳种”作为方法的中国武术研究不仅是构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也是在“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当代语境中彰显武术研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在“三大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学科发展日渐式微、学术体系缺乏特质、话语表达贫弱乏力是当前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鉴于中国武术学科尚未设置为独立学科,当下对构建中国武术学科“三大体系”的讨论并非类同于一般成熟学科的研究范式,而倾向于是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与实践性的基础研究,要结合中国武术学科的发展现状,从“三大体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视角进行专门的探讨和辨析。研究认为,在学科建构上要探寻理论路径,建立中国武术自主性理论体系,规范教材编写,形成匹配学科发展的教材体系,构建人才梯队,促进师资引进与培养平衡发展;在学术建构上要坚守理论自信,强化中国武术研究的主体性,提高问题意识,注重中国武术研究的价值性,突出学科优势,建立中国武术研究的标识性;在话语建构上要实施话语反思、话语转换、话语原创等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