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2篇
体育   1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倪胜勇 《体育教学》2009,(12):57-57
“悬荡”运动无论是追溯到人类早期还是现代,都是人类野外生存必备的一种技能。在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中也有多种形式的“悬荡”运动,如朝鲜族的“荡秋千”,青海省的“土族轮子秋”等等。体育教学中开发“悬荡”运动,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学生身体和运动意志具有全面锻炼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增强青少年体能素质,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下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目标中的重点任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强体质、发展体育能力,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主阵地。尤其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与技能同步发展和提高,我们在辩证地看待传统"课课练"利与弊的基础上,提出"补  相似文献   
3.
小学韵律活动和舞蹈,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新增设的基本教材。该教材既能用以锻炼儿童身体,培养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和协调性、韵律感,又能反映儿童的学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发展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精神。为上好这一教材,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的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一般都是以单一的体育公开课为主要形式。这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出现体育课临时“优化”、平时“简化”现象,不利于评优活动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南通市区在1991年下半年举行的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中,采用切合实际的综合评价,收到了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措施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都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概念框架。这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那么,这些理念在实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否真正的落实呢?我们主要从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教材的使用与驾驭、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师教学观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评价方式的实施等方面,对南通市的六县一区进行了为期二周的实地听课与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和目标体系,在实施课程标准和达成课程目标中,给予地方、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跳跃教材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注意了跳跃教材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规范性技术动作(如跳高、跳远等),忽略了富有趣味的综合性跳跃教材;关注的是学生下肢弹跳能力的培养,盲视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身、心、社”的全面发展;而对于重组开发跳跃教材综合性的运动形式和非规范性技术动作,来考虑教与学的不断创新和…  相似文献   
7.
受评价影响的教学与受教学影响的评价由于着眼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传统评课从评价出发而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反过来影响评价。因此,我们倡导如下的评课理念。  相似文献   
8.
体育课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体育课实施主体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练的互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尽量让学生自主学练的过程。这是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南通地区以"求实"的心态,积极面对.针对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坚持不回避、不绕行,立足课堂教学,注重课题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寻求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从而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前进.  相似文献   
10.
潘雪峰 《体育教学》2006,(1):I0005-I0005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三面临水.一面靠陆.与上海、苏州等市毗邻。2005年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南通市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的同时,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狠抓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的转变。课堂是教育的“终端”.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成功。为了帮助教师渡过从理念到实践这个艰难的转化过程,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