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智儿童精英教育是针对智力超常儿童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即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设超常儿童精英教育学校(班),大学可设少年科技班等。目前,我国的精英教育深陷误区,一方面是大众教育被异化为精英教育,不少学校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精英教育。另一方面是超智儿童精英教育缺位,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为其设立精英班。心理学测试表明,弱智和超智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约为1%~3%,我国大陆中小学至少  相似文献   
2.
换一杯牛奶     
亲爱的少年朋友,《中学生作文大王》在众多读者来信的支持中渐渐走向了成熟。我们的目的完全是从中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使本栏目更加贴近少年朋友,使你们有感而发、有事可想、有梦可做。从大量的来稿中,我们重新认识了当下的中学生,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出了对应试教育的厌倦,对老师和家长死要分数的不满,对天天不离身的校服的漠然,对写不好套路作文的苦恼,对早出晚归的忧伤,但对明天生活还是有着执着的向往。说吧,写吧,行动吧!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就会因为你而改变。因为,作文不是作题,它是创造。  相似文献   
3.
凌琳 《文教资料》2011,(10):12-14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一书内容广博,名词丰富,具有相当高的语料学价值,书中的一些名词具有补充《大词典》词条、词义和补充例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呼吁“教育家办教育”,“造就一大批教育家”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这种背景下,江苏、天津、重庆、哈尔滨等地相继启动“教育家培养工程”“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其中有的拟以“高端人才培训”“考核奖励制度”等打造教育家,出现了教育家“评选热”“培养热”,社会对此褒贬不一,引发争议。  相似文献   
5.
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符号被广泛应用于中外广告作品中,其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男性或其他符号。本文以皮尔斯的符号分类(象似符号、索引符号、象征符号)为基础,将广告分析与跨文化交际的分析方法结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中外广告中的女性符号,有利于更好的把握不同社会中符号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6.
凌琳 《文教资料》2007,(34):23-27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有其真实的地方,也有艺术上的加工,本文通过历代文人、史学家对诸葛亮的不同评价来考证诸葛亮的真实形象,从中也可以看出罗贯中在诸葛亮身上所寄托的个人愿望,也可以反映出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妊娠合并乙肝孕妇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妊娠合并乙肝的孕妇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负性心理,这些负性心理对孕妇及胎儿将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良好妊娠结局的获得;从心理护理的角度对妊娠合并乙肝孕妇的负性心理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这类孕妇负性心理状态的认识,以期引起足够重视,应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妊娠合并乙肝孕妇获得较好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8.
凌琳 《语文知识》2010,(2):89-92
近年来流行的中国风歌曲的歌词中存在许多古语词,从时代性上分析大体可以分为延续性古语词、间断性古语词和仿古词三类。意义上,这些古语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或消亡或被替换,有些古语词的语素和现代汉语中的类词缀十分相似,组合能力很强。这类词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专有名词和比喻义词语的使用上。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找不到适合的企业,在这种矛盾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这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凌琳 《文教资料》2014,(13):45-46
《定风波》一文字面意思并不晦涩,然而如何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了解苏轼不同于世人的旷达与洒脱,洞察东坡的人生智慧,这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课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文中的两个“矛盾”作为突破口,构建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