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对上海有线男排发球与接发球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观察、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上海有线男排的发球与接发球效果,并针对上海男排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训练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章采用献资料法,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排球运动的研究视线投向社会学领域,从其一个世纪的时空领域里的三个维度,即排球化的深度、大众排球的宽度、排球运动社会价值的高度,进行探索研究排球运动中有关社会学的问题。通过阐析表明:排球化、大众排球、社会价值三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关连、互相影响的。其中排球化是促进排球运动发展的社会支撑,大众排球是推动排球运动前进的社会基础,社会价值标志着排球运动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一场排球比赛是以发球开局的,发球是没有拦网的,没有配合的第一次进攻,是第一回合斗争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武器,攻击性的发球不仅能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的一攻战术,而且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挫伤锐气,打乱部署,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拼发球"意识逐渐增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建国以来高校排球教学中,传、垫球技术一直沿用自传、垫球和对墙传、垫球等传统方法进行考核所存在的弊病,在系统分析高校排球教学基础上,设计了结合场地、网子、位置,符合战术到位率要求的几种适合不同层次、性别的新考核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比赛、传、垫球的技术统计及专家技评等方法对新旧考核法进行对比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考核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考核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以1992年第四届和1996年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学术论文报告会217篇入选论文入手,分析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两届报告会的论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地区的不平衡性、竞争面由集中到分散。论文所归属学科的分布差异悬殊,体育社会人文学几乎占一半,收集资料方法以经验法和调查法为多,整理资料方法虽然数学法占多数,但主要运用百分比、平均值、标准差等极简单的处理方法,撰写论文的组织形成以个人和2-3人结伴方式为主,说明其研究水平基本处于初创阶段。文章在剖析了高校科研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对面向21世纪如何深化改单等问题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贫血对女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对处于生长发育后期的女大学生贫血发生率及其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报导迄今尚属鲜见。1研究对象和分组(l)上海某大学l~4年级女大学生202名,年龄19~23岁,正常参加学习和体育锻炼(不包括运动队的学  相似文献   
7.
选题依据氧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要素,血红蛋白是将氧从肺运送到身体各组织系统供给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正常的血红蛋白浓度对维持人体健康、良好的记忆力和运动能力以及保证正常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处于发育重要阶段的女大学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中日大学生体质状况对比,发现1986年中国大学生的形态、素质和机能各指标总体上虽逊于日本,但各参数之间互有高低,而1993年中国大学生与日本大学生的差距变得明显起来,中国大学生在相隔八年时间中,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应该汇集各种动作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等在教学或训练比赛中所占的比例,将其各种不同强度的活动加以区分,才能最终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栋  周红律 《体育科研》2003,24(5):70-72
对上海市5所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及所存在问题,进而对上海市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