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体育   1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英南 《武当》2009,(11):14-15
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  相似文献   
2.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3.
周英南 《武当》2011,(7):16-18
(接上期)三、手法、招式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手法说明,《拳书》第7页)关于杨式太极拳的掌,拳家们的要求不尽相同。有的说手指自然张开,微曲……;有的说手指向掌心侧微曲,不伸直……等等。拳论日:"其根在脚,发于腿,  相似文献   
4.
周英南 《武当》2011,(6):13-14
杨振基先生是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次子,为杨家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宗师5岁从父学拳,后又跟随其兄守中(振铭)一起练拳传拳。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河北邯郸。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邀并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开始了他的教拳生涯。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在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习练拳术技艺,扎根传统,较为完整地继承了杨氏家传太极拳之精要。在教拳中,  相似文献   
5.
太极新歌     
周英南 《武当》2011,(1):15
  相似文献   
6.
周英南 《武当》2011,(3):20-21
翁先生:来函收悉。你提的几个问题,现答复如下,谨供参考。一、关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这里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这是一句通俗拳论。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若过前,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过后,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诸如撇身捶、搬拦  相似文献   
7.
周英南 《武当》2010,(8):16-17
一百多年来,无数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这一中华民族的武术瑰宝,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人类健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一些人由于对传统杨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受到一些非杨式太极理论的影响而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对正确、规范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英南 《武当》2010,(11):15-17
看了李亚萍先生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基本习练技法》(下称《技法》,载《武魂》杂志2009年第4~5期),很受启发。《技法》对传统杨式套路的一些主要动作要领和基本技法作了简明易懂的阐述,使习练者对依照规范动作习练拳架当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0.
周英南 《武当》2006,(7):12-14
腰的运用,是太极拳身法中的主要内容。不管哪一派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转腰和松腰。所谓“腰为轴”、“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也。遗憾的是,在表演、竞赛套路的动作说明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致使很多练拳者打起拳来腰身呆滞、手脚僵硬,“光抡胳膊手”(杨振基语),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