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体育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从《野获编》谈起前代学者研究《金瓶梅》所依据的最珍贵的资料,莫过于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里的一段话: 袁中郎《觞政》以《金瓶梅》配《水浒》为外典,余恨未得见。丙午遇中郎京邸,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海托华(James R.Hightower)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一文中认为:“中国的《金瓶梅》与《红楼梦》二书,描写范围之广,情节之复杂,人物刻划之细致入微。均可与西方最伟大的小说相媲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酒的历史极为悠久。我曾断言,在我们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是陶器的制造。否则,便无从酿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孔丛子》有言:“尧舜千钟。”这说明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与水差近。《史记》记载,仪秋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书法真迹,世所罕有。本文对新发现的文天祥手卷,及其所附明清两代六位大书法家的题记、题词、题跋,作了翔实的考述和论证,认定此一文天祥手卷确为真迹。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台湾大学的魏子云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上说道:“张远芬的‘贾三近说’,也是基乎贾三近是山东峄县人的意念,进而演绎出来的。近来,我读了他所写的论著《金瓶梅新证》,……他选释的那些话,乃我国的‘北方话’语系,不仅齐鲁豫,以及燕蓟晋陕,流行那些话,他如苏皖之北,甚至川黔云贵,也说那些类同的语词。”(魏子云:《研究金瓶梅应走的正确方向》) 四月二十四日,目前正在英国的马森先生,在台湾《中国时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金瓶梅的作  相似文献   
6.
谈胡适对《金瓶梅》的认识张远芬明清时期的许多重要长篇说部,胡适都曾拿来下过大功夫加以研究,这有他的《章回小说考证》可作证明。但,独独对《金瓶梅》,他只是读过之后,在胸中形成了定见,便未再作进一步的探讨。那未,胡适的定见是什么呢?在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偷挑》写一民间杂技艺人,在当众表演时,“启笥,出绳一团,约数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掷去;绳即悬立空际,若有物以挂之。未几,愈掷愈高,渺入云中,手中绳亦尽。”然后,艺人的儿子“乃持索,盘旋而上;手移足随,如蛛趁丝,渐入云霄,不可复见。久之,坠一挑,如碗大。”这桃,就是那艺人的儿子从“王母园中”偷来的。蒲松龄在本篇的开头写道:“童时赴郡试,值春节。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司,名日‘演春’。佘从友人戏瞩。”于是,他就亲自目睹了这场杂技表演。而在小说的结尾处,蒲松龄又写道:“以其术奇,故至今犹记之。”这就进一步肯定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研究杨朔散文的人日渐多起来,报刊杂志也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认真阅读一番,可以看出,大家研究的范围多以杨朔在一九五九年到六一年发表的作品为主,而分析评价的重点又多偏于艺术形式方面。诚然,杨朔同志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所写的散文,就艺术形式来说确是比较美的。但从思想内容上分析,我则以为是不真实的,因而那美也就失去了价值。在这里,我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兰陵是山东峄县的古称,据此,郑振铎先生判断笑笑生是峄县人。但是,由于三百多年来人们搜遍古书,谁也没有为“兰陵”二字寻到一条旁证,致他歧见异说,层出不穷。比如。谢颐认为是王世贞或王的门人,王仲瞿认为是李卓吾,宫伟镠认为是薛方山或赵南星,孙楷第认为是冯维敏,吴晓铃认为是李开先,英国人维利认为是徐渭,满文译本认为是卢柟,“在兹堂本”认为是李笠翁,而朱星在《社会科学战线》上由断言:“兰陵笑笑生根本是捏造的。”即此可见,笑笑生究竟是何处人氏,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悬案。  相似文献   
10.
简单的回顾由一九三○年上溯至清初,关于《金瓶梅》的作者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是王世贞。立论的根据多是陋儒们荒诞不经的传说。其中,主要的故事是说,严嵩当国之时,王氏父子曾对其恶谑,并用《清明上河图》的赝品欺骗了严家,以致被祸。王世贞(元美)为了报杀父之仇、写成此书,涂上毒药、送给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东楼)阅读,一来暗讥严家闺门淫放,二来企图将他毒死。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