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体育   1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门球队都把提高过二门率作为门球基础技术训练重点。这不仅因为过二门率高可以多得分,增加胜机。而且,它的战术作用还在于一旦冲过二门便可打掉门后对方球或利用对方球闪带其二门占位球; 还能利用门后球擦打奔向三门,击打锁定目标,控制三门。随着门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远冲过二门战术地位和观赏价值也会更加显著,门球的亮丽形象,也自在其中。现就个人临场体验谈几点远冲过二门的要领: 一、“缩距”法。自球过一门落位13 米线,距二门约7、8米远。看来虽远,若在自球与球门中心连线上找出一个异物做为瞄准点,只要击自球过该点则自球必过  相似文献   
2.
在门球比赛中,有诸多禁区和大忌。稍不留神,误入禁区犯了大忌,便会横遭报应。这里仅就战术运用中犯忌战例略举一二,以示自戒,并供球友参阅。一、重攻疏防一场比赛,红方以9:8领先,然而,白方控制二门要塞,优势明显。态势如图1所示。⑥球在二门前,拟进二门打掉⑦球,⑧球  相似文献   
3.
在门球临场比赛中,竞技双方欲胜,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各种有效战术手段和临场技术发挥,这已为广大门球人所共识。奏响过门“三部曲”,不失为诸多有效战术手段之一。本文试就“三部曲”效应及如何奏响“三部曲”谈点粗浅意见,供球友参阅、共探。  相似文献   
4.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而“逼上梁山”者又多是英雄好汉,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理。然而,在门球赛场上,“放虎归山”者有之;“逼上梁山”者也不为鲜见。前者虽为智者所忌,而后者,不妨既逼之有术,又勿盲目“逼”之。现举两例,供球友参阅。  相似文献   
5.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朋友活跃在门球场上,并富有成效地进行技、战术演练活动。然而,也有一些球友在门球运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误区。如不早日自拔,势必制约技、战术的快速提高。误区之一:以赛代练。有些球友进入球场热衷比赛,无意自练。有的甚至东边“下场”,西边“上场”,成了“不倒翁”。通过比赛途径提高技、战术水平,本无可厚非,但不能以赛  相似文献   
6.
纵观门球比赛,当取得先攻方的红方①球过一门后,尽管其运作空间广阔,但抢占二门一号位却仍为首选。这是因为,占二门一号位既能过门得分,又可利用门后接应球擦打奔向锁定目标。但是,如何在临场运作中,变先手优势为竞技优势,牢牢把握赛场主动权,也是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就①球二门占位及应变对策略述己见,供球友参阅。  相似文献   
7.
有一场比赛,进行到二轮中,白方5只球集中三门前后。①球于三线中部靠边待机。场上形势如图示。轮到⑩球击球。⑩球过三门撞⑥球打成双杆,其有两种选择:一是打掉①球,确保三门前后白球安全;二是击掉二门前后⑦⑨球夺回二门,阻止红方过二门得分。结果⑩球选择了后者。打掉⑦⑨球却未闪带①球,由此放掉  相似文献   
8.
在门球竞技中,常会遇到一些互为作用和效益相异的各种关系。理顺这些关系,无疑有助于提高整体竞技效能。去年金秋时节,笔者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市级“港圣杯”门球赛。现就临场有关战例侧记,结合自身粗浅体验整理出十个关系于后,供球友参阅。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门球临场竞赛中,开局后,无论是选择一门留球、占二门、三门要塞或是四角(即所谓一、二、三、四)战术,只要临场发挥好,任何种战术均含成功机率,都能达到预期战术目的。下图所示,便是一场红方选择四角战术的成功战例。开局后,①球过一门恰碰门柱,落位门后距一门一米远。权衡难易和利弊后,①球未去二门而是直奔四角蓄势。②球过一门冲二门成功,去二线与三角处待机。③球进一门去四角为①球搭桥,相距一米左右。④、⑤、⑥、⑦、⑧球一门留球。⑨球过一门去①、③球处结组距③球约一米远。三只球呈斜三角状,⑩球过一门后按常规去②球处结组…  相似文献   
10.
将自己苦心营造的双杆球拱手送给对方,使己方蒙受巨大损失。听起来,似天方夜谭,然而,在门球临场比赛中却并非新鲜事。有一场比赛,经过两轮角逐,双方比分持平(7∶7),场上态势如图所示。危机与机遇共存。轮及⑦球界外进场。其定位有多种选择:一是压线或到三门一号位;二是送给③球,由③球掩护。但因怕⑧球进二门后撞送②球打③球。于是指令⑦球为⑨球造双杆球(而⑨球已有⑤球可擦攻二门并保护⑤球的角度)。轮到⑧球击球。⑧球进二门后撞击②球并将其闪送二门后边线处(待⑩球进场为②球接力同样能牵制③球)。待续击⑥球后送二线边与②球结组,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