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学生的思维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学习思维品质的核心,主要表现的是思维的智力品质。分析学习思维品质的特征,同时提出用自组织系统学习来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方川 《寻根》2003,(2):90-93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  相似文献   
3.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学”是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其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狭义的“淮南学”就是要研究《淮南子》的文本内涵。围绕它而产生的文本流变,以及围绕《淮南子》作者刘安及其门客而产生的对淮南国历史及汉代历史的上下延伸。由于“淮南”本身的多义性、《淮南子》杂家著作的性质。“淮南学”的研究必须是多学科渗透参与,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工作,常常是学校管理层和老师的单边说教与“灌输”,作为施教者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但是对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状况、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却很少考虑,因而走了一条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着力不少,但学生逆反心理却越来越严重,德育效果不尽人意.从现实中我们发现,寓德育于美育,将真善美融于一体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路径.淮南师院从现实问题出发,立足“德育为先”,探寻“美育着眼”,走出了一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坦途.  相似文献   
5.
阐明“小说民俗学”这一学科产生之必然,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了该学科建设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评论家的笔触向作家们创作历程探寻时,常常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便是创作灵感.由于灵感最早由德漠克利特提出,他说:“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后经柏拉图、黑格尔等哲学家进一步发挥,柏拉图特别指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优美的诗篇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这样,文艺创作这种特殊  相似文献   
7.
城市民俗研究由钟敬文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倡导,20多年来经过民俗学界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文章将当代城市民俗研究分为开拓期、精进期加以总结,并对其发展态势作了前瞻性分析,同时辨析了城市民俗与都市民俗的不同语根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高禖神先为生育神后演变成媒神为逻辑起点,论述了高禖称谓的演进,高禖形象从人之祖先到女阴高禖石、男女同体高禖、男性高禖、男根高禖石五个阶段的发展,同时结合文献及现存民俗事象阐发了祭祀高禖的时间、地点、目的及仪礼等问题,显示了高禖崇拜复杂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媒神高禖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川 《寻根》2000,(3):60-67
一提到媒神,人们就会想起月老,其实,我国最早的媒神是高禖。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婚姻中介经过了由高禖到民间媒妁这样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原始社会人们对婚姻的概念还很模糊,但男女结合后能生育子女却是实有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民俗是从空间划分民俗得出的客观存在。从城市在世界上开始生成那天起,城市民俗也即应运而生了。我国民俗研究肇始于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当时,人们对民俗概念的认识非常偏狭,从歌谣出发,局限于信仰的仪礼的及口头文学的研究。1840年民俗学鼻祖英国的威廉·汤姆斯在创造“民俗学”一词时,指出它是“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所以,在很多民俗学家的意识里,民俗就是存在于乡村村民中一种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匈牙利两位民俗学者出版的一部民俗学著就叫《农民的圣经》。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民俗学界也接受了这一观点。按这一观点,民俗是过去时代民众创造的,今天存在的民俗只是过去的遗留物,当今民众不会创造民俗,民俗随时代发展也将完全消亡,城市居民也不可能存在民俗。其实,“有人就有民俗。”“所有的人群——无论其民族、宗教、职业如何,都可以构成一个独特的民间,并具有值得研究的民俗。”②城市民俗亦即如此。正如《当代中国民俗学》一书所说:“自奴隶社会古代都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