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抚顺市学前教育资源拓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管理机构设置、质量管理强化、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提出理性参考与操作思路,从而促进抚顺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市学前教育进行专题调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责任意识、教育布局、教师待遇、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理性参考与操作思路,从而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桥头跳车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滕宇汯  卢现祥 《科研管理》2023,(11):124-133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典型事实,本文从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视角,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否陷入“创新驱动发展困境”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创新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动正向效应的长期性和贡献度并不理想,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普遍偏低,创新尚未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企业仍陷入“创新驱动发展困境”,并且这一现象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更加明显。因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新格局,加强制造业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解决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言,激发内源性创新动力、纠正“策略懈怠”的态度是重中之重。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依靠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的制度红利,积极从事基础研究,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  相似文献   
5.
借鉴接受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本文探讨斯奈德对寒山的诗译介和译介文本在美国广泛接受的原因,主要以文化学派中的社会背景和主流诗学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滕宇 《天津教育》2009,(3):26-27
利他性历来是道德行为的恒定特征之一,而与之相关联的自利性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评判的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引发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而是对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的思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内驱力和价值观参与下进行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利他和自利相统一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完全可以在社会德育的整合作用下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对交际教学法的形成及基本理论与原则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传统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合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交际教学法的形成及基本理论与原则进行了阐述,并结合传统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适合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第三方评价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在教学输入、教学实施、教学输出等环节开展第三方评价,有利于提升质量评价功能,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出理论参考和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学会敬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6,(11):36-38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敬畏”的释义“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是人的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将一群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放置在一块玻璃板上,玻璃板下挖一个深坑,结果发现,这些婴儿一旦爬到这个深坑前,就会自动转移自己的爬行路线。由此可见,人的天性中有一种畏惧危险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促使人停止可能造成危险的行为。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时刻反思的问题。对于个体来说,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道德的底线。培养学生的敬畏感,包括教导他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则等,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对自然万物的亲近以及对崇高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一、敬畏教育的内容1.敬畏生命,使学生了解生命内涵,体验生命意义,促进生命价值的可持续提升。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遭遇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暴力事件、意外伤害、自杀成为导致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