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主动     
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告诉我们说:“主动权即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①。运动比赛也是一样;掌握主动权的运动员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和企图,把对手控制在自己手里,使其失去创造性的进攻、防守、反攻等能力,而局限于被动的、混乱的、没有计划的跟随着自己的行动来活动。显然,能按着自己的意图来调动对手,而对手所以能够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以各种拳术、器械套路的演练为中心的体育活动。通过套路的演练来品评武术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武术套路是由武术基本技术连续起来组成的。但武术套路的结构并不是武术基本动作的简单总合,而是有它一定的编排原则和方法的。套路的编排直接影响着武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一、依照教学顺序进行编排编排套路时的动作选择,一般是由已知到未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新的套路编排又不脱离原有套路的基础,也不停留在原有套路水平上。编排初学者成套动作时,要考虑到为全面掌握基本动作打好基础,并在掌握基本动作过程中丰富套路。因此套路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享年八十五岁的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我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郑怀贤教授,早年随著名拳师孙福全(字禄堂,1861~1932,河北完县人)学艺多年,深得其真传。解放后在我院从事武术教学,为继承和传播祖国武术遗产,促进全国武术运动的开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形意拳对练》便是郑老多年精心传授,并于晚年整理出来的武术套路之一。为了抢救郑老的武术遗产,于去年——郑老辞世之年的盛夏,在郑老的亲自指导和演示下,对形意拳对打套路进行了逐个动作的记录整理。鬓发斑白、步履艰难的郑老,以带病之躯,冒着酷暑,一招一式地进行了示范。郑老的示范不仅重其形,更重其神,  相似文献   
4.
法轮功邪教的本质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轮功已具备了邪教特点,“宣扬”“末世论”,从“造神”到“尊神”,借宣扬“真善忍”进行精神控制,实现其政治野心;敛财、发不义财。鼓动破坏现有社会秩序,搅动人心,不断掀起事端,在社会上已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并与国外反华分子勾结,大打“人权论”的牌,攻击中国。为防范邪教危害社会,对邪教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便于叙述,把孙金亮同志的《浅谈武勇、武艺、武术本质区分》一文(见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与科研》1983年第3期)简称《武勇》。《武勇》文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论点: (一)“武勇”一词来源于原始社会。 (二)“武勇”是从实战出发的“执技论力”活动。武勇是简单动作组合。  相似文献   
6.
由核工业部张顺江及北京体育学院袁旦撰写的《太极拳技击原理初探》一文,在《体育科学》1984年第3期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广泛重视。《科研信息》报导:“中国武术的理论化、科学化一直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核工业部张顺江等同志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太极拳技术的教学模型,可用电子计算机加以说明。并写出了《太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优秀遗产。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采,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与技击紧密结合着。它是由徒手的抓、拿、跃、摔、打、踢及器械的劈、砍、刺、击、扎等攻防格斗动作组成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武术的名称,是后人根据它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概括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在《尚书》里,把以摸仿各种动物形像或动作为内容的“舞”,称为“百兽舞”,以后和技击方法结合了,就逐渐形成象形拳术。猴拳是象形拳的一种,早在汉代就有弥猴舞。两汉的长信少府(官名)檀长卿就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乘酒酣之时表练了这种技艺。  相似文献   
9.
第六段(三十二)上步兜裆向右后转体90°,两手扶地成蹲撑(图79)。左脚前上一步,右脚跟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六、隋、唐时期的武术隋唐五代,尤其是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发展表现在武术器械的改变,套路演练技巧的提高以及集体表演项目的出现诸方面,对后世武术套路技术都有较大影响。隋时作战已通行方阵(《隋唐·礼仪志》),配合方阵作战的还有战锋队。这是机动灵活的前驱队伍,为适应阵战需要,“每三人自相得意者结为一小队,又合三小队得意者结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