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魏晋玄学时期,向秀、郭象以"各适其性"注庄子"逍遥遊",虽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但终被支遁"逍遥义"所取代.因为支遁以"乘天地之正"诠释逍遥,正好与庄子"逍遥"本义相合.逍遥遊是庄子理想人格"至人"的精神状态.必须从主观上消除小大、是非、贵贱乃至物我等对立观念,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遊无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阐释《管子》一书中《内业》、《白心》、《心术上》和《心术下》四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四篇文章向来被认为是道家黄老学派的经典文献。结合《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文献对四篇文章中“道”、“守一”、“名实”、“因应”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论证和分析。通过对这四篇文章的分疏和解释 ,指明黄老道家与庄子道家的根本差异 ,揭示黄老道家理论的主要思想倾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在正式开始建立自己宏远深刻而又简易明捷的心学哲学体系之前,曾经长时间对道家持有浓厚的兴趣。几次欲遁世入山,终因世情纠缠而因循未决。本文以《王阳明年谱》为基础,试图通过对王阳明三十七岁之前思想发展历程的初步考证,勾画出王阳明“离道归儒”的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佚书中的守雌和静因无为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读,并结合《慎子》、《管子四篇》等先秦文献,进行互诠.通过对四篇佚书守雌节和静因无为之道的分析,达到对从战国晚期至汉初这段历史时期的黄老道家思想的一个侧面的了解,并进而了解道家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