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余华通过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活着",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命运,也深刻展示了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他们承担着生存的重负,深深体会着生命的苍凉,在无助的守望中淡然地活着。温情的加入增强了对人性的表现力度和批判力度,也使叙事在沉重与迷乱中走向明快。苦难之沉重与生命之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  相似文献   
2.
史生荣集合其高校生活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大学面貌和学院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作品,他彻底解构和颠覆了象牙塔的神圣与教授的崇高,祛除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神话,揭示了当今大学校园内学术的腐败、管理体制的弊端、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人文精神的缺失等深层问题。知识贬值的危机、知识分子沉沦的危机以及高校异化的危机严重困扰着高校的深层发展。但史生荣的小说也存在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小说,严歌苓在此一改其擅长的女性人物描写,转而关注知识分子在几十年社会变迁中的磨难和精神际遇,《陆犯焉识》因此又被视为严歌苓创作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转型之作,严歌苓称这是她这么多年来写得最吃苦的,但是也是最满意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4.
《八月的乡村》是一部反映东北革命军英勇抗战的力作,同时对战争状态下旧中国农村中农民的心理做了比较真实而丰富的刻画。但今天看来,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这部小说在整体结构布局,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活着》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其主题内蕴的深邃,还在于其精湛的叙事策略。余华通过回忆视角下的第一人称叙事、双重叙述关系的设置、叙述过程的"中断"等叙事技巧建立了其长篇小说叙事的新形式,而这种种叙事技巧又蕴含在质朴凝练的语言之中,显示了余华卓越的叙事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