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七言诗起源,学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在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以<吴越春秋>所载的三首七言歌谣为基础,辑考了先秦相关的七言歌谣以及楚国文人仿作的七言歌谣或创作的七言诗,重新考察了七言诗的起源.其结论是:七言诗起源于先秦歌谣.  相似文献   
2.
《子夜歌》是吴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组诗。全诗以女性为抒情主体,以“内心独白”的体式,将相爱—情变—离弃的爱情悲剧过程隐蔽交织其中,完整而婉曲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爱情的心路历程,把女性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怀,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所展现出的主宰自我命运的女性主体意识,虽原生于魏晋文人的女性意识,又超越了魏晋文人的女性意识,而带有女性思想解放的思想特质;其质实与空灵相生的抒情,质直与婉约并存的语言,质朴与婉曲交织的风格,成为南朝民歌的艺术典范,从而对此后的南朝民歌以及宫体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明长洲吴氏丛书堂抄本《陆士龙文集》十卷本,为大陆图书馆所未见。此抄本乃明吴宽据宋本抄录,且流传有序,版本可靠。与今存之明代项元汴重装之宋本《陆士龙文集》和陆元大翻刻之宋本《晋二俊文集》皆有差异,其校勘价值颇高。且台湾所藏之抄本,有清韩应陛手校题记,勘正讹误,更增加了抄本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基是魏晋时期《诗经》学的著名学者,《毛诗驳》是其代表作之一。但由于此书散佚,故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付之阙如。如果钩稽文献,详细考证其与郑玄、王肃《诗》学之关系,则可以看出:"依郑驳王"是《毛诗驳》的基本学术倾向;以史证诗,诗史互证是王基的基本学术方法。然而,间以谶纬之说释诗,对史籍失之详考,也造成了申驳失当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是一个经学式微的时代.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国经学更见衰落.然而,经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蜀依然存在,并且缓慢地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史料钩稽,考论了蜀国经学学者与著作、学术渊源、经学特点以及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诗品》溯源析流,风骚并举的基本美学原则,以及这一美学原则在品评作家作品的具体运用中所显现出的丰富的美学内涵。对批评史上有关钟嵘溯源析流作家作品的争论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适当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与具体内容、改革的实施过程以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思想还是从学术层面而言,儒学在魏晋仍然具有无可置辩的话语霸权,因此儒家诗学也毫无疑问成为影响魏晋诗学的主要元素。汉儒关于诗歌美刺的社会功能、比兴讽谏的艺术特征、情志合一的生成理论、崇尚雅颂的审美蕲向都对魏晋诗学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是,随着儒学的式微、玄学的勃兴、佛教本土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魏晋儒玄释三家并峙的文化格局,从而使经学与诗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或经学衰微,以儒学为底色的诗学比较兴盛;或经学繁荣,而以儒学为底色的诗学又处于退隐状态。只有西晋初期经学与诗学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论陆机赋     
西晋是建安之后第一个辞赋繁荣时期,陆机是西晋赋家中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就题旨论,体物言志是陆机小赋斑斓艺术世界的底色,然其状物昭晰切状,其言志所表现的覆国亡家之余对仕隐、乡情、生命的独特感受,具有强烈的主体色调。就艺术论,情与物、心与物、理与境——三组二元相生的关系,形成陆赋独特的抒情方式。就语言论,文辞清丽,音韵疏亮,是陆赋语言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0.
拟古,是西晋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陆机是西晋拟古诗创作的大家,对六朝拟古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既是拟古,必然投映着出身于古诗的胎记,在语言、结构甚至意脉上,都保留了或者部分保留了古诗的传统,因此后代批评家大多对于拟古诗评价不高.仔细考察,士衡拟古,不仅与古诗抒情主体不同,意态风神有别,而且贯穿于其中的风格,古诗轻宕,拟诗矜重,抑又迥异.唯有细致分析其文本的主体生成、韵致与情调、风格与精神,才能揭示其拟古诗的诗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