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风 《华夏文化》2012,(2):21-24
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都以中央大国和文明中心自居。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彻底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批知识精英在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追究到了最深层次的根源——文化根源。他们认为,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腐朽的、没落的,不彻底“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2.
卢风 《华夏文化》2013,(2):21-24
文化分析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此处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其涵义与广义的"文明"大致相同,是历史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或"文明"),指人类超越动物生存方式而创造的一切。学界通常认为,文化有三个维度,器物、制度与观念,可大致对应我们常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维度始终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 一、概述地掷球运动有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拉美和大洋洲人们都称它为“搏切”球。相传在古代埃及和希腊就有人用圆石头进行类似现代地掷球的比赛。在中世纪古罗马的公路和广场上,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宫庭里也都曾有过地掷球游戏。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地掷球由形状和重量不完全统一的圆石头演变成用橄榄木制成的圆球进而演变为金属球,如今已发展成为用非金属合成材料制成的,大小、重量都有严格规定的球体。地掷球作为一种娱乐和竞赛项目十九世  相似文献   
4.
卢风 《华夏文化》2014,(2):8-13
<正>一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文明总是有风险的。生态学家认为,人类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角色是不用火或其他任何技术的捕猎和采集。可见,人类从开始使用最原始水平的技术时就已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学角色。从那时起,人类就只能别无选择地以损害自然之完美适宜性的方式干预自然(参见William Ophuls,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carcity,W.H.Freeman and Company,San Francisco,1973,20-43)。但人若固守于自己"严格生物  相似文献   
5.
走出个人主义所造成的文化困境的出路不是重返“上帝之城”,而是走向集体主义寻找人际联合的新路径,在人类的共同事功中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克服享乐主义所导致的精神病态和现实危机的良方是找回精神超越这一人生层面。避免科学主义的偏执的根本途径在于对科学及其方法的本质、极限有个正确的认识,放弃将哲学人文学科统统纳入科学的徒劳努力,放弃对工具合理性的片面追求,在哲学人文学科的独立运思中寻回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从而没有人类与自然对立的意识.西方近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现相对立而具如下特点:一、主、客体二分,由此引发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的自然的问题;二.机械论,认为自然不过是一架机器;三、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在制服自然方面没有自然科学解决不了的困难.基于这种观点人们相信愈能征服自然便愈能过得舒适.到了现代,得到普遍纠正的只是关于自然的机械论.关于主、客二分、自然科学万能的信念则仍然根深蒂固,所以人类不肯放下征服自然之剑.实际上自然科学之所知相对于人类对自然之无知只是沧海一粟,不仅一个个人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人类亦是有局限性的,人类并不具有上帝的全智全能和永怛.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人类亟需倡导一种全新的自然观: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所以我们应该像保护我们自己一样保护自然.我们该从享乐主义的迷梦中猛醒,该放下征服自然之剑了.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道主义的深入人心和主体主义的彰显代表着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西方社会的宗教替代品。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主体主义在逻辑上密切相关,主体主义是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激励了人类对自然的盘剥和榨取,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说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无涉,是因为未识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述卡尔·波普的元伦理学思想——批判二元论。波普在自然法则与规范法则之间,道德决定(判断)与事实(陈述)之间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道德决定不可能由事实导出,即“应该”不可能由“存在”导出,从而伦理学不是科学。本文则从道义逻辑和元伦理学角度论证:不应该在道德决定与事实之间掘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否则不仅会使一切道德判断失去客观依据,而且会使主体无法负起道德决定和选择的责任,而这一点又是波普本人所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大自然具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从而具有更高的价 值和权利。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不在自然有没有内在价值,而在自然有没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作为最高的主体可无限接近于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作为最高主体的大自然永远内蕴无限未为人知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内蕴于内圣外王之道,而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渊源于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前者为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后者为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哲学伦理学很富有深义,但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或政治学却缺乏经验事实的支持。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步履维艰,其原因与内圣外王之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要求在政治思想上告别内圣外王之道,吸取一点苏格拉底式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