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综合类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说话教学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指向与目的。目标明确,也就是明确了师生在每堂课中应该完成的任务。教师应根据所定目标设计教案,实施有梯度的训练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反馈、矫正,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最佳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简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各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人教版低年段的实验教材中,它是以“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的形式出现的,在中年段的教材中才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型提出来,因此第五册教材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穿插其中:在第一篇课文后提出“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第三篇课文后又给予“综合性学习”的提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是围绕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显然,马克思强调的是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学生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可搞“填平补齐”,应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教师要尽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误区现象一:喧宾夺主——重“创新”,轻基础。如《麻雀》第一课时教学片断:(学生浏览了一遍…  相似文献   
5.
新《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广大的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标”,同时也发现新“课标”有了许多新的内容,其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单列一项。可见,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很重要的。为引起大家的关注与争鸣,我们特从湖北和福建邀请了十位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以期使大家受到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投入多,收效甚微,学生怕写,教师难教”,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是学生被动接受所致。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惧怕心理,教师应从客观感受、客观表现、客观评改三个环节着手,即坚持从内容入手,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作文过程的自主活动,使作文成为充满友情和激情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单元主题“多彩的生活”贯穿教材始终。四篇课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孩子们快乐的校内外生活,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在四篇课文中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这种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儿童生活、心理的了解和年龄特征的把握。因此,在进行课文学习的同时,随机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与课文内容、“综合性学习”及“展示台”的内容密切联系,课文的学习为“综合性学习”引路导航,“口语交际”“展示…  相似文献   
8.
9.
第十册第二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条理” ,要求通过具体课例的教学 ,让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了解主要内容 ,明确中心思想 ,还要了解文章叙述顺序 ,看看这个中心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基础训练2》的“阅读”练习题是编者有意给学生安排的一块“实践园地”。该训练在操作顺序上 ,乍一看 ,似乎与单元训练重点互为反向。即 :条理(分段)———内容———中心 ;内容———中心———条理。其实二者并不矛盾 ,这是编者有意这样安排的。先给文章分段 ,将大块内容“小型化” ,这对分析、概括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 ,显然是放缓…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许多教师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的启发,从“讲堂”、“问堂”中走出来,探讨如何将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让到“主人”的位置上,研究如何将学习的钥匙———方法交给他们。但“依葫芦画瓢”者众多,不能不令人担忧。诚然,掌握学法规律的确重要,但该引起同行们注意的是,机械化、程式化地运用某种规律,不仅不利于教师的劳动再创造,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法指导除了重视教给学生掌握认字释词解句、读段阅篇的规律外,还应尊重学生个性,因势利导,做到润物细无声。本文侧重从如何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