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问题教学法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1.1问题教学法的界定 问题教学法:教学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即:情境性),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社会性),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的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个或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不能即时达到的目标,问题并非与问句相等同。情境性、社会性、主动性是它的三个重要特征。 ①情境性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的实质是指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  相似文献   
2.
1 问题的提出中学物理教学中 ,我们做了不少基本实验 ,测过许多基本的物理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有一些同样重要的物理量却很少被测量 ,甚至尚未被测量过 ,我们称这类物理量为非常测物理量。比如 ,酒精灯火焰 (外焰 )的温度等。非常测物理量对教学很有用 ,在此 ,笔者自制了小巧的量热器 ,通过实验测出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处理 ,以供大家参考。2 实验的原理及自制量热器简介本实验的原理是热平衡方程Q吸 =Q放 ,实验的主要器材是自制量热器 (见图 1)。实验时 ,首先用物理天平 (感量为 0 1g)称出小铁块、…  相似文献   
3.
1 问题的提出中学物理教学中 ,在讲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 ,几乎所有教师都会给同学举出的一个例子是 :白炽灯发光时消耗的电能中 ,一部分会转化为有用的光能 ,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无用的热能白白散失掉了 ;还会让学生回忆 ,用手触摸发光灯泡时会有烫手的感觉。但是 ,学生常常会反问教师 :到底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光能 ,有多少损失掉了呢 ?教师往往难于回答。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由学生的问题出发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找出白炽灯的电光转化率。本文提供一种用CBL系统测定白炽灯电光转化率的方法 ,以供参考。2 方案设计2 .1…  相似文献   
4.
1 问题的提出 中学物理教学中,在讲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几乎所有教师都会给学生举出的一个例子是:白炽灯泡发光时,消耗一定的电能,一部分转化为有用的光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无用的热能白白散失掉了;还会让学生回忆用手触摸发光灯泡时所感受到烫手感觉。但是,这时总会有学生反问教师:到底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光能,有多少损失掉了呢?教师往往被问得措手不及,情急中用诸如“这个问题不重要,考试不会涉及它  相似文献   
5.
孙作江  朱南 《物理教师》2002,23(8):26-26
1 问题的提出中学物理教学中 ,我们做了不少基本实验 ,测过许多基本的物理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有一些同样重要的物理量却很少被测量 ,甚至尚未被测量过 ,我们称这类物理量为非常测物理量 .比如 ,酒精灯火焰 (外焰 )的温度等 .非常测物理量对教学很有用 ,在此 ,笔者自制了小巧的量热器 ,通过实验测出了酒精灯火焰的温度 ,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处理 ,以供大家参考 .2 实验的原理及自制量热器简介本实验的原理是热平衡方程Q吸 =Q放 ,实验的主要器材是自制量热器 (见图 1 ) .实验时 ,首先用物理天平 (感量为 0 .1g)称出小铁块、…  相似文献   
6.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教学过程一般如下:先通过实验:当m保持一定时,得到a∝F;当F保持一定时,得到a∝m~(-1),由这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中学物理教学中 ,我们做了不少基本实验 ,测过许多基本的物理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有一些同样重要的物理量却很少被测量 ,甚至尚未被测量过 ,我们称这类物理量为非常测物理量 .比如 ,两物体碰撞的时间、平均冲力等 .非常测物理量对教学很有用 ,在此 ,笔者设计了实验 ,测出了非弹性碰撞的时间及平均冲力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以供大家参考 .2 实验的原理及相关问题本实验巧妙地利用了气垫导轨、数字毫秒计等首先测出了非弹性碰撞的时间 ,然后利用动量定理算出了非弹性碰撞的平均冲力 .实验的整个装置图如图 1所示…  相似文献   
8.
无风的条件下雨滴竖直下落,一人要冒雨从一处到另一处去,为使落到身上的雨滴为最少,问他应以怎样的速率前行?笔者通过对人体建模、巧妙推理,简洁地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0.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教学过程一般是先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得出 :当物体的质量 m保持一定时 ,a∝F;当力 F保持一定时 ,a∝m- 1.然后启发学生得出关系式 a∝ F· m- 1.但是 ,有些学生往往会提出如下质疑 :上面两个实验结论相乘 ,不就得到 a2∝F·m- 1了吗 ?教师对此很难从正面向学生回答 ,只好从反面说 :只有承认 a∝F·m- 1,才能得到实验包含的两个结论 ,即当 m保持一定时 ,得到 a∝F;当 F保持一定时 ,得到 a∝ m- 1.虽然能把学生暂时“唬住”,但老师心中也知道这样的说法带有用结论论证结论的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