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凭空臆造的称谓——"天孙"公元771年,渤海派出325人的庞大使团第七次踏上日本国土,本想隆重进行的外交活动,却引起了一场严重的外交纠纷。日本答书对渤海所上之表中"日下不注官品姓名,书尾虚陈天孙僣号"表示出强烈不满。后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或回避,或牵强,言不及义者颇多。  相似文献   
2.
公元713年,距大祚荣自号震国王十五年后,距受唐招慰八年之后,唐朝“遣郎将崔忻往册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一名的突然出现,以及在此之后渤海毅然、果决、毫无眷顾地弃靺鞨号而再没有稍许提及之态度,在当时来讲也许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而在一千多年后,  相似文献   
3.
4.
借鉴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等理论方法,从协调目标、协调动力、协调主客体、协调效应等4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城市群系统的协调发展机理,提出了纠偏效应这一新的理论论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系统的一般协调关系模型,并结合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分别构建了主要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模型和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模型.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城市群的协调机理与协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系统论、协同论和控制论等理论方法,从协调目标、协调动力、协调主客体、协调效应等4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城市群系统的协调发展机理,提出了纠偏效应这一新的理论论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系统的一般协调关系模型,并结合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分别构建了主要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群的治理式协调模型和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群的预防式协调模型.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载体,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有代表性的关键。壮大辽宁县域经济必须在推进"农三化"上寻求突破。首先要对辽宁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进行客观认识和整体评价。通过对辽宁省县域"农三化"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辽宁省发展县域经济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地用途管制的外部性、内部性问题及制度改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刚  庞笑笑  宋玉祥 《软科学》2012,26(11):33-37,42
探讨了由于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完善而导致的管制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这种外部性与内部性问题导致土地利用中存在几个问题:管制弹性的缺乏与资源市场配置相左,导致土地配置效率受损;管制中的区域外部性造成土地利用收益分配失衡,加剧区域发展不协调;内部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寻租现象较为严重,并导致建设用地过量供给与农用地(或生态用地)低水平利用的共存。基于此,提出了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进行制度改进,建立市场增进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简单探讨了一个制度改进的政策工具——区域间土地利用功能置换。  相似文献   
9.
耿丽敏  付加锋  宋玉祥 《资源科学》2012,34(8):1445-1451
当前,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责任划分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消费型碳排放核算体系能够更好的解决国际贸易间的碳泄漏,更加具有公平性。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和碳排放大国,国内各省间贸易关系非常复杂。因而,基于消费视角研究各省的碳排放对各省准确把握碳排放量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消费型碳排放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内省际间消费型碳排放核算方法,并对东北三省碳排放空间的差异性进行剖析,揭示了消费型碳排放量和生产型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异。研究显示,黑吉辽三省的消费型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明显,并且出口和调出隐含碳排放量在各省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甚至高于50%。通过本研究以期对省级行政单位的碳排放核算和节能减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玉米生产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一种喜温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占世界近一半,其次为亚洲(占1/5)、欧洲(占1/7)、拉丁美洲和非洲。世界玉米集中在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玉米带,生产了世界2/5以上的玉米。二是中国的华北平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