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释体势     
“体势”是《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刘勰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体势”,《定势》篇专门作了论述。“体势”的含义,众说纷纭。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刘勰对“体势”一词未从理论上给予明确的界说,而是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举例,加以比附和描绘。刘勰把这种写法叫做“图风势”(描绘“风骨”和“体势”)。这就增加了我们对“体势”做出准确解释的困难和产生歧义的可能。但是,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刘勰的各种比喻和描述进行合乎实际的而不是臆测的分析,那么,做出比较准确的解释,是可以办到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在大家的研究基础上,我有一些看法提出来参加讨论,以就正于高明。  相似文献   
2.
《通变》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相对地说,人们对《通变》篇重视不够,下的功夫不深。对这一篇许多问题的理解,包括对“通变”这个概念的解释,虽为大家熟知和袭用,但仔细推求,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刘勰的原意。本文拟就《通变》篇若干重要疑难问题,在大家研究的基础上,试作进一步的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一在刘勰之前,用以标示文学艺术创作思维活动的“神思”这一概念,早已产生且为人们所习用。但“神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前人则很少论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研究的是刘勰。刘勰用来说明“神思”心理机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的形神理论。大家知道,形神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先秦开始,历两汉魏晋直至齐梁,中国思想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极其复杂而激烈的研讨辩论和斗争。从研讨的范围来看,涉及哲学、宗教、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来的新文艺,发展到一九四二年,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革命的发展,人民的需要,都迫切要求改造文艺,促使它沿着无产阶级的方向健康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著名讲话,就是为着解决这一伟大的历史课题的。要解决这一课题,应该从何着手呢?文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来,孔丘的文艺思想,跟他的哲学、政治思想一样,被历代反动派尊为“圣道”、“鸿教”,成为正统的文艺观,流毒极为深广。林彪及其死党,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除了在腐臭发霉的孔学垃圾堆中寻找政治思想的破烂武器之外,在文艺思想上同样乞灵于孔孟之道。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必须批判孔丘的文艺思想。深挖林彪所宣扬的反动文艺思想的老根子。列宁教导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要深入批判孔丘的文艺思想,就应该把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所谓的人体之气,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曹丕的气是赅括作家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在内的;“文以气为主”是对作者主体条件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作家之气必然直接间接地形诸作品;作品之气与作家之气一样,是一个统体的、未分的概念,统属感情、风格等。“文以气为主”的思想,产生于汉魏之际,深深打上了世纪的烙印,是汉代文气论学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建安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文学自觉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段话指出,“神思”的实质,乃是作家的精神从胸臆中逸出而与物象相遨游(“神与物游”),这是刘勰用自己的语言对创作过程中思维想象的心理机制的描述。刘勰告诉我们,“志气”是“神思”的关键。这个关键如果不开通,精神就隐遁于心中,“神与物游”的妙境就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刘勰所论之“气”,存在于一切真正的、有艺术价值的文章中;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感染力、贯通力;它与情紧密联系,但不等于情,含“气”之情必须具有真挚性、充沛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丰富多采。作为诗歌创作经验总结的诗歌理论遗产,也是极为丰富的。在古代诗歌理论中,对于形象思惟问题,不同时代的理论家,根据他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发表了极其深刻、极有价值的见解。整理和总结这份理论遗产,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毛主席的“诗要用形象思惟”的教导,对于提高和加深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创作规律的认识,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