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讨会,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共同研讨了推动我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深入探析其思想,发现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呈现出以下新动向:理论先导的共识下,明晰中国式现代化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学科体系的建设任务下,加强中国教师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实践理念的贯彻引领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高质量教育公平的追求下,完善我国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学历层次教师的需求增长和“国优计划”背景下,推进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发展;数字时代全球化趋势下,大力促进科学化数智化赋能高质量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尚文华 《江汉学术》2023,(3):102-110
现代性意图以理性为建构自身的基础原则,信仰却是它不得不面对的;而若现代性通过理性论证了自身,信仰又是否可能?其意义又何在?这是近代以来讨论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核心问题。这双重问题集中体现在从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到康德、克尔凯郭尔、黑格尔的传承和转变中。以作为信仰内容的神迹为例,霍布斯和洛克在自然理性与上帝之自然、理性—知识和信仰之间划下绝对的界限;斯宾诺莎批评这个界限实属于思想的懒惰和无知,从而上帝的信实成为思想的起点和建构原则。康德意图综合两种做法,但却是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的尝试引导着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沿着两条道路走到极端,现代信仰也便重新确立起来:前者指示了信仰的绝对主观性和绝对个体性;后者则以上帝的信实为起点,走向了以信仰中的上帝存在为起点和终极的形而上学道路。能真正进入这两条信仰和思想的道路“之中”,才能真正进入现代性及其信仰处境的绝对深度中,才能真正进入既属于时代、又超出于时代的信仰意义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