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综合类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湖北荆襄郧道徐延旭因清流派的大力推荐,两年之内,升广西布政使,擢广西巡抚,奉旨督办关外军务,成为广西边军抗法战争的统帅。其实,他是不懂军事的老朽官吏,任职后长期驻在后方,没有亲临前线指挥,结果,北宁一战,广西边军大败,徐延旭也因而被革职拿问,身死囹圄,成了一个丑角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台湾是中法战争的主战场 ,基隆首战是台湾军民和法国侵略者的首次较量。它的规模虽然很小 ,但中方的胜利 ,对于加强台湾军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法决心 ,打击法军的士气 ,挫败法国“踞地为质 ,勒索赔款”的阴谋 ,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 ,它在中法战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和太平军的关系中,冯子材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因报复刘八的掳掠勒赎而投入清军,在开始的十年中战功并不彰显,以致提拔较慢.在督办镇江军务的五年中,对太平军基本是采取守势.因此,无论是说他凶恶地镇压太平军或是同情太平军,都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4.
李悝是否曾撰《法经》一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疑案。曾有学者从考证此事不见于秦汉史籍记载,推断李悝撰《法经》的说法最早可能出于南朝时,并认为其真实性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而从《法经》所谓的“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重地违背了李悝所处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从春秋到战国的诸多政治家虽然对法律制度有很深的研究,但都没有人留下类似《法经》的专门法律著作;以及《法经》“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编著体例,与春秋战国到秦朝所制订和实施的法律制度“诸法异体,民刑分离”的编著体例全然不同等情况看来,李悝是否曾撰《法经》,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光绪十年八月二十日 ,台北清军在沪尾大败利士比所部法军 ,中外史书多称其为“沪尾大捷”。这个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 ,对于挫败法军占领台湾 ,向中国勒索赔款的阴谋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台湾抗法战争和中法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7.
《河池政协网》有文章称杨安龙是宜州籍庆远镇人,这种说法意思有点含糊。杨安龙应该是冯子材的钦廉老乡,最迟在冯子材督办镇江军务时即已是他的部下,得到冯子材的大力提拔而逐渐晋升官职。他任庆远协副将时曾遭人陷害,差点去职,得冯子材帮助才无事。  相似文献   
8.
有记载说冯子材曾向清政府提出要带四万军队出征朝鲜,这不是事实.经考证,冯子材向朝廷提出的带兵人数是两万人.事实上,他最多指挥过两万军队,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军.但就是这样,冯子材还是创造了中国近代反侵略史的奇迹--镇南关大捷,从而改写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作战逢战必败的历史.冯子材卓越的军事才华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9.
台湾近代抗法战争中的“弃基保沪”是一件至今聚讼不已的事件,本文主要从战略意义的高度来讨论此事,认为此事对台湾乃至中国取得抗法战争的最终胜利有着重要意义,值得肯定而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中法战争期间,名谏官张佩纶曾被清政府派赴会办福建海疆事宜。战后,张佩纶因误荐徐延旭和马江战败而受到严惩。这件事,后来被一些人渲染成慈禧太后“瓦解清流”的阴谋。如黄浚在《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称:“盖光绪初年之四谏,及清流,议论风生,封事劘切,久为西朝所不满。……陈弢庵以内阁学士,拜会办南洋军务之命,亦宫中强委以兵事,欲入以罪,会陈丁艰归,其后卒以荐徐延旭、唐炯案降五级。张绳庵则最不幸,以书生典兵,甲申马江之败,身名俱裂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