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传奇《柳毅传》的环境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以神人相爱的这部浪漫主义作品,是把水府龙宫作为背景展开的。这些秀奇深杳的环境,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提供了典型环境和神异气氛,给虚幻的故事情节罩上似人非人、似仙非仙的薄纱,令人遐想万千,极具神话色彩。魏晋六朝小说,虽不乏神奇故事,但里面很少有什么景物描写,作者根本还未认识到它的艺术效果。唐代传奇虽已变为有意识的小说,作品文辞艳华,色彩斐然。但在环境描写方面尚属薄弱环节,唯有《柳毅传》在这一方面的成绩较其他作品为最。  相似文献   
2.
《与妻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信,而是革命者赴汤蹈火前的誓言,是用鲜血和热泪写成的。信中充满着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人民的年轻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就义时才二十五岁,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起点,就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福建闽侯人。在学生时代,就蕴育了远大的革命志向。他就学于福建高等学堂,接受了民主  相似文献   
3.
4.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我国游记散文的杰作。在古代作家中,象柳宗元那样有意识地把描写山水的诗文当作是一面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确实不多。他在《愚溪诗序》里曾经明确地表示,其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使自己的作品象“清莹透澈”的溪流,能“善鉴万类”。这里所谈的作文宗旨自然也符合《永州八记》的情况。柳宗元是王叔文政治集团的主要成员,参与进行旨在打击藩镇和宦官势力、史称为“永贞革新”的政治改革运动,但结果很快地失败了。柳宗元被逐出京都,流放到荒僻的永州,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量壳聚糖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和药用价值,可以通过降解天然高分子壳聚糖来生产低分子量壳聚糖。降解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酶法等。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题材和主题都很单纯的长篇历史叙事诗。这是谁都承认的事实。但是,人们一讨论到它的主题时,则主讽谕说者有之,倡爱情说者有之,提双重主题说者有之,真是群雄并立,鼎足而三,谁也说服不了谁。一篇题材和主题都很单纯的诗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看法呢?我们从作品的本身和参加讨论的文章中悟出,原来《长恨歌》虽然写得单纯,却并不简单,而是蕴藉含蓄,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丝素蛋白/壳聚糖、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进行大鼠皮肤再生实验,探讨其作为皮肤再生敷料的可能性.方法:取SD鼠16只,在双侧臀部对称性剪两个1.2 cm的圆形创口,分别放置与创面大小相当的敷料,右侧为对照组丝素蛋白/壳聚糖、左侧为实验组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敷料.术后定期观察伤口变化,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材料伤口完全愈合,实验组创面愈合后较对照组更光滑、韧性与质地更好.伤口愈合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0.47)、(11±0.53)天,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创口都逐渐缩小,实验组缩小更为显著(P<0.05).病理切片观察显示两组均为正常生理反应,骨骼肌纤维细胞未见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实验组可见骨骼肌再生.结论:两种敷料都具有皮肤再生功能,肌肤生的加入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很明显,丝素蛋白/壳聚糖/肌肤生敷料适宜作为皮肤修复材料,是医用敷料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8.
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镇边之苦。”(见《白香词谱笺》)从这则记载中可知,范仲淹在紧张的镇边之时,曾填写了一组《渔家傲》的乐歌,反映边塞劳苦的戍守生活。可惜的是留传的仅存一首,其余的早已散佚。范仲淹奉命戌守边塞,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党项羌族,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北宋王朝相抗衡。西夏统治者抢夺财富,掳掠边民,侵犯疆土,气焰嚣张。宋仁宗为了制止西夏的大举入侵,派遣了以夏竦为首的一批重要将  相似文献   
9.
南宋世彩堂本《柳河东集》在《游黄溪记》的题注中说: 自游黄溪至小石城山,为记凡九, 皆记永州山水之胜。年月或记或不记, 皆次第而作耳。这条题注原出自宋人韩醇,五百家注本(宋魏仲举编)留有评论训诂者的姓  相似文献   
10.
浙西风光,素享盛名。远在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宗师谢灵运就写过《初往新安桐庐口》一诗,云:“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此后不久,沈约也赋诗吟咏新安江:“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而吴均的书札《与朱元思书》,则以骈体散文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自然景色,清新挺拔,形神兼备,是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之一。吴均(469——520)字叔庠,粱朝人,家居吴兴故障(今浙江省安吉县),官至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