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一直在现实之中而不怎么在学之中,进入市场化年代后,适应与追随现实的“载道”传统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学具有本质性和整体性一致,它们都较多关注现实而较少关注学自身,较多关注学与现实的直接性关系而较少关注学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学通常被作为一种现实现象来阅读,学成为现实的直接展开,多元的个体性学在艺术对现实的追随立场上统一起来。追随现实的标志性特点是以时间对学命名,一波波代际名称代替了学现象,不同时间的同一写作只能以时间区别便证明了学意义的匮乏,对现实的追随使写作变成了时装表演,而且越来越像商业广告。学以启蒙现代化的沉重而变成追随市场化的轻松,各种现实性的学时尚标志中已很难见到学品性。  相似文献   
2.
晚生“晚生代”作为更加晚近的文学后继者,似乎离较为晚近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更加遥远,这不知道是文学历史的一个疏忽,还是“晚生代’咱觉的故意谋杀。如果是文学中的自然失误,那就意味着人们无奈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者的结合是“新潮”小说的独特标志)的精致和高级化,倦于艰辛和寻找,厌于“新写实”的粗泛俗浅。如果是“晚生代”对于文学先行者们的不满,自觉地与前不久的文学对抗,反抗和背叛已形成的传统,那意味着文学又一次处于尝试突破困境的时期,他们打出的新旗号是要寻找在高级和低俗之间的中间出路Q对于文学中…  相似文献   
3.
神话和神性一直贯穿于人类传统中,它们永恒不变地诉说着本质的生命愿望和生存精神,虽然神性在后来的人类现实中会遭遇不同的削减境遇,但改变不了神性的永恒延伸。人的浪漫可能在于追问神性在哪里、神性向往在何方,即使强迫这种神性追问停顿下来,也不会改变这种追问的存在,而时尚中国生活与文学的危险是:习性生活正在迫使不会停顿的神性向往停下来,这种强迫性的停止带来的问题对文学将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叙事要使平庸的现实产生想象性和奇妙感,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实际现实的不同,正是文学用想象来区别平庸现实与奇妙现实的地方。在市场化年代,我们用对个人生活的欲望想象来构筑文学平庸,用想象来表现并加强的常常是现实性叙事,想象正在演变为对利益、实用和享乐的渴望。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想象力和奇妙性的匮乏有四方面主要原因:1.缺乏对历史与个人、市场化与人性追求的融合意识;2.不是文学该失去想象性,而是现实的人失去了想象力;3.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受到一定限制,这种限制在市场化过程中被强化;4.利益欲望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浪漫感,萎缩的浪漫主义使人们失去对想象力和奇妙性的感受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诗性正义是由诗性显现的生存正义,它可以更深入探寻市场中国文学叙事与正义的诗性关系、发现正义与个人生命和世俗生活的生存关系。诗性正义不是依附于现实表面去宣扬正义,而是深入生存本质去创造正义,使正义获得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内容。诗性正义是艺术追求和独特趣味,也是生活风格,具有对现实和生命的超越性,它带来一种蔓延于生活的美学性情,使更广泛深刻的正义遍布个人生命与日常生活。对正义的狭隘理解就是文学叙事的狭隘趣味,趣味的差异包含或反映了对诗性正义的态度。诗性正义的核心是面对他人生存的艺术意识和精神结构,它在文学中反对用利益法则压倒诗性法则和人性法则。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是中国20世纪市民小说最早的尝试者,他的小说对中国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市民小说传统加以现代改写,故事大都具有悲剧性质和苦难性质,然而人物的生存烦恼和生存幻想却具有一种市民化的理想主义精神.他开辟的市民文学空间更加注重个人幸福实现的可能,其后期情恋人物大多从个性主义者转变为幻想性革命者,描写了一种独特的个性主义革命者.其情恋人物表现了中国古典传统的礼制文明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文明交错中的市民生命情景,反映了市民知识分子来自生命的爱欲解放与文明对爱欲进行压抑的冲突,他们对于文明规范的踰越,主要来自生命的感性生存动力与理性控制之间的不平衡,其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对生命激情的理性控制意识,而其理性控制的特点是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理性规范取代了东方礼制文明的理性秩序.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教育与教育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肖楠 《东方文化》2000,(5):16-20,62
中国的大学人文教育在世纪末包含着诸多的隐情,使人文教育一开始便可能陷入一种进退维谷、迭遇伏兵、不得不行又行之艰难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的人格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人格化精神的误读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直耸立着“启蒙”这块伟大的纪念碑,它既挥洒出一片金光,又铺展出一片阴影;它既成为过去的辉煌,又成为未来的疑惑;既是无法攀越的,又是不能不正视的。仰望这块熠熠闪光的思想丰碑时,感受到的情感是复杂的。虽然它庄严肃穆...  相似文献   
9.
10.
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进入了市场自由叙事,就进入了整一性现实意识控制,它们忽略了诗性、人性和历史叙事的更大可能。具有小农气息的市场化生存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叙事,狭窄意义上的现实控制着文学叙事正不断失去真诚和真实,我们制造出平庸化、日常化、个人化、身体化等来迷失自己。从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内外的历史与想象、人性与审美立场同时去观看它,与现实构成单方面一致的市场自由叙事就不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