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生平,“论其世”即熟悉写作的时代背景。一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特定的思想和特定的社会现实。既然文章是特定个人写作的,足特定时代的反映,那么了解生平背景,可以既看到它的正确、积极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它不足、消极的一面,从而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更客观地评价文章的价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自己众多著作中全面论述过写作的本质、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教学的目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具体原则、作文指导的过程等。这些,人们曾多有阐述,但对其提出的合作写作却鲜有论及。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练习写作也可以用集体讨论的办法”,写前组织学生讨论,可以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4.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实习中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是一种全新的师范生实习培养方式, 它改变了传统实习模式.通过个体写作叙事文章和"实习生活会"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教育叙事,有利于实习生从行动开始研究、个体内隐知识的外化,能大大降低实习生的焦虑心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从而使他们迅速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戴元枝 《学语文》2003,(4):51-51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要解决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清末因满足升学和职业选择的需要而试行的"分科制"。"五四"前后,因认识到"选科制"有利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并受到国外相关教育思想的影响,又因为在实验上取得了局部的成功,所以"选科制"得以正式广泛实施。南京政府成立后,"选科制"因其学分制存在着弊端、分班困难、经费紧张、教材缺乏等原因,而逐步从课程文件和教学实施中退出。目前的选修课程开设,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0.
徽州族谱家训中的蒙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徽州宗族非常重视蒙学教育,常在族谱的家训中予以强调,将其与国家、家族的盛衰联系在一起,从儒家伦理道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基本知识技能三方面确定其教育内容,并确立尽早启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环境熏陶和均爱勿偏等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