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文化背景下以“戏说”为代表的历史影视文化样态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澄清该文化样态的性质 ,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影视化的样态应该是具有张力关系的历史与艺术的有机统一 ,是艺术化的历史 ,是历史的心灵化和审美化 ,是对历史的“诗性”图解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一项社会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众文化时代 ,人类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重要的是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的异化。审美教育可以在克服技术统治和平面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 :恢复人性完整 ,唤醒人的感性 ,建构全面和谐人格 ,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 ,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因此全社会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这项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3.
化具有自律和他律二重性,本从化定向、消费化和化建制三个方面论述社会他律因素对化以及大众化的影响,力图说明大众化建设中要注意社会他律因素的影响,并使社会他律因素能通过大众化的自律在建设化生态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以实现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味”成为美学范畴历史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滋味”说关注诗歌的审美作用、关注审美主体,其审美创造与审美趣味观同接受美学的观念契合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美学特征,认为“滋味”说的诞生,树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纯文学标帜,促进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代是中国美学史上特别的时代,其时人“至情至性”的行为方式作为个体性的解放,对形成唯美的艺术氛围有重要意义,但行为与心志之间的矛盾又构成了“文心”与“人心”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促成了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多元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急需健康的批评,就大众文化批评的性质而言,它应具有批评内容的精神建设性、批评导向的人文指向性、批评方式和方法的文化兼容性.坚持以上性质是保证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前提,是进行大众文化批评必须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象"与"体道"     
中国的“象”思维在整体上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同世界的本体“道”是相通的。“象”与意象审美范畴之于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都与庄子所言说的“体道”的思维和境界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朱小如的文学批评活动,包括他发表的论文、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与作家或评论家的对话以及他作为记者对别人的访谈。其前期批评深受当时文风的影响,时代的印痕明显,而最能见出朱小如问题意识或者问题批评意识的则是他对批评家或者作家的访谈、对谈。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艺术形象创造的角度,对创作论视野中的中西文论主要范畴进行比较,那么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意境和典型是具有贯穿性意义的重要范畴。它们的不同是中、西艺术思维差异的结果。但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造的主要目标,典型作为具有西方思维特征的形象塑造形态,都以各自不同的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共同成为艺术形象构成的基本形态,具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