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呼应于"全球化时代",已酝酿出跨越传统文学学科研究自身、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场域;中国文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中穿越诸多学科论域的界限,获得本土性的问题意识和自觉、自主的表达话语。2011年10月29—31日,"文学理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对话"学术研讨会暨  相似文献   
2.
体道即在守身,守身即是体道。身礼同体、物我一体的哲学趣味验证了此本质体知的本一。中国文化知行本一的探讨消解了西方哲学灵肉合一的问题,灵肉问题即隐匿在日常的力行秩序中,并且日常非分别的审美秩序将宇宙万象视为肉身/体道的极度范本。原始儒家的礼乐文化集中体证了这一灵、肉、物相感通的体道模式/守身之则。特别是对肉身操持的彰显,对偏颇于纲常精神的前现代社会有纠正意义。灵、肉、物审美一体的天人观也警示着消费时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论“审美活动经验”,以洞穿形而上学这一内在意识建制为取向,并涵括对象化的审美经验。该审美“动词性”视角以劳动为价值始基,通过物—人感通的架构,促进感通秩序的生成: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性和谐和审美道义。区别于天命、神义的形上统筹,劳动始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敞开提供物—人双向解放、陶冶的理论前提和造命逻辑:劳动工具及其语言行动是承载社会联动和历史薪传的人类硕果——劳动即本即体,是超越特定规律和有限目的的践行方式和普遍形式;自然感性和社会感通的基础同构是马克思审美感通概念延伸向社会改造的历史动力。基于物—人同构而人—人同构的内在逻辑,实践论美学在批判私有财产制度和资本逻辑弊端的前提下,反观实践活动自身自然—宇宙美学的受限经验,介入命运共同体的感通架构与人文信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