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1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创新兴趣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好问、好动等方面。在学习活动中,好奇心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好奇心只是一种短暂的探索心理,事先没有明确的目的,完全由新事物引起,具有被动性质,却是引导儿童求知的起点,是求知欲的先导。…  相似文献   
2.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下面以《认识岩石》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科学课程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之一,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和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笔者认为,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活动组织、材料选择时应当渗透几种意识,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内化成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粮食意识如果有人问:“谁知盘中餐”的后半句是什么?恐怕除了不会说话的小孩子之外,“粒粒皆辛苦”都能脱口而出。可珍惜粮食的意识就没有像说这句诗那么容易了。做“影响食物发霉”的对比实验时,学生们丝毫意识不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用大块的馒头、面包做实验,有的甚至用…  相似文献   
4.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特色。过程活动化为学生精心选择和设计了他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活动,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充满情趣和快乐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下面以《认识岩石》为例,谈谈我的教学实践。1.采一采让学生采一采,了解采集岩石的方法,知道采集地点,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集前,对学生进行采集的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如何选择采集地点;第二点,采集工具的准备;第三点,怎样采集…  相似文献   
7.
对教材中的一些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打破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课内课外结合、连续多次进行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内进行的主要是科学探究活动方法的指导和成果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下面以《养蝌蚪》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 计算机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有目的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去思  相似文献   
9.
毛细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理现象。为了说明这一现象,有一个实验提供几根直径在2毫米以下粗细不同的玻璃管,将其下端浸没在水中,会发现水能沿着玻璃管内壁上升,而且越细的玻璃管,水上升的越高,说明发生毛细现象的材料,孔隙越小,水上升的越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与教材配套的学具却是粗细不同的塑料管。我们知道塑料管与水是不浸润的,即使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事先将塑料管用洗涤剂清洗,甚至把实验中小水槽的水中也加入洗涤剂,实验的成功率也很低,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事实上,像这么细的玻璃管确实不容易找,就算能找到,由于细玻璃管易碎,不便于保存…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可是许多教师却走上了“用教材教”的极端,手捧刚刚出版的、崭新的“科学”教材,而不敢按照教材设计去教,唯恐被扣上“教教材”的帽子。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个别教师把专家学者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放在一边不用(仅仅用了新教材课本的课题而已),却非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改编教材、替换内容,用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标准重新设计教材,试图传达教材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殊不知几个从不搞教学研究的兼课教师,是很难能改编出比专家学者还要高明的教材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听课教师感到此内容是异于教科书的“花拳绣腿”,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