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两只小鸡     
放学了,我在拥挤的人群中走出学校,一心想快点回家做作业,作业太多了!忽然,巷子里一堆人群中传出"叽叽叽……"的尖叫声。我钻进人群,看见一簸箕毛绒绒的小鸡,旁边蹲着卖小鸡的老伯伯。  相似文献   
2.
在串讲文言文时,老师们通常把“其”解释为“他的”“他”或“那”.一些文言读本也大多是这样译注的.诚然,这样来疏通文字是比较简捷方便的,也还是说得通的.但是,从培养学生准确地掌握“其”在古汉语中称代作用的特点来看,就还有进一步研讨的必要.严格说来,现代汉语中没有哪一个代词和古汉语中的“其”完全相当.而“其”在古汉语中的称代作用又是比较复杂的.就此,本文试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一方面它有表意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表音的作用.因此,有的文字学家称汉字为“意音文字”.除一少部分“独体字”外,汉字的大部分是可以从形体上进行分析的“合体字”.例如“花”字,是由“艹”和“化”两部分组成的.“艹”是表意的部分,“化”是表音的部分.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称为“偏旁”.为了对汉字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就有必要对汉字进行分类.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就是“部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训释文字解说词义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训诂术语.对于训诂术语,至今在训诂学界还很少有专门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这使初学者,在翻检古籍时会感到困惑.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为引玉之砖.任何一门学科,它的术语的精密程度,都反映着这一学科的发展水平.我国古代的训诂术语,反映着当时人们对语言的观察、认识和分析的成果.准确地把握这些术语对理解古代文献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而”是文言虚词中使用最广泛,用法最灵活的一个,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文言文中许多用连词“而”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不用连词,或者是可用可不用.因此,我们也难于把文言文中所有的“而”都译为现代汉语.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讲授文言文时,对“而”可以略而不谈,或者只是笼统地说它是个连词.表示顺接或逆接了事.如果我们根据文言虚词“而”在文言句子中的作用和它所表示的意思,尽可能准确恰当地把它译为现代汉语,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而”的用法,同时对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都会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