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虽然建政短促,但是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对土地革命的诸多细节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坚决贯彻了革命的阶级路线,同时在经济工作中灵活处置鸦片转口贸易问题,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财政工作的正规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杨秀清“逼封万岁”的直接根据并不充分。杨秀清不可能向洪秀全“逼封万岁”。相反是洪秀全炮制了杨秀清“逼封万岁”的政治谣言,策划了对杨秀清的政治谋杀。  相似文献   
3.
刘宋、南齐二朝财政收入以农业税收为大宗,田租、户调大体沿袭东晋,唯户调货币征收比重增加;商业税收项目大体沿袭前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受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程度影响颇深。由于刘宋、南齐二朝财政状况总体不佳,官员俸禄一般无法正常发放,地方官通过送故钱弥补朝廷俸禄的不足。刘宋、南齐二朝经济状况的走势也反映在货币政策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4.
忠王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期间,没有明确的主导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决策,而且对于西征问题也没有具体实施。李秀成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对第二次西征的消极态度,对湘军实力的估计始终左右着他在西征中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5.
晋冀鲁豫边区各地土地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封建剥削依然沉重,存在着减租的迫切性和实践空间。边区各战略区结合本区实际,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原则下,确定减租具体政策。减租运动对边区土地关系的变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地主的土地占有比重显著下降,中农、贫农的土地占有显著增加,农业生产率相应提高。但是,由于减租斗争对地主阶级采取的是经济手段的削弱,所以土地占有状况仍然不乐观,有待通过更深入的土地改革获得实质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工作,以减租减息为工作中心,追求财政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方向。减租工作作为苏南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对敌后抗战的动员发挥着重要作用。苏南区税收不仅初步实现正规化,而且逐步体现出科学化的行政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1860年太平天国东征苏南战役期间,在主攻作战线战场进行的同时,太清双方在镇江、扬州地区的战斗是整个东征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看作主战场的分战场或辅助战场。太平军因以苏南为主攻方向,加上在水师方面明显的战术劣势,对镇江的进攻便只能停留在战术牵制的水平。太平军虽然无法摧毁镇江清军的防御体系,但是仍然实现了他们的战术牵制任务。太平天国在难以解决东西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暂时无力应对天京与扬州、镇江战线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财政体系始终遵循着正规化的行政建设方向,并在正规化基础上追求科学性。基础财政制度是正规化财政的前提,税收制度是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是调节经济建设和商业贸易的有力手段。在金融领域,苏北区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确立根据地货币的金融本位地位,另一方面通过贸易统制,配合货币斗争,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发轫于“依古制而惠四方”思想的李秀成地方建设新思维,是李秀成在总结前期农村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政治上,李秀成主张在继续维护太平天国客家人贵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人士的合作,改良贡役制社会结构,推行本土化政治.经济上,主张任用行政经验丰富的地方人士出任乡官,施行传统的地方行政,保护现存社会经济秩序.他主持向业户颁发证明其土地所有权的田凭,并保护他们向佃户收租的权利,同时倡导佃户交租,明确业佃责任,旨在迅速恢复社会生产,追求安居乐业的传统农业社会理想.但李秀成在“着佃交粮”这一重大理论难题上的观念模糊,对具体施政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晋绥边区党和政府把农业作为战时经济的主体重点加以经营,在恢复正常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边区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垦荒事业,专门制定法令进行政策扶持,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奖励发动民间力量兴办水利事业。同时,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奖励某些特产的种植,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畜牧业也得到大力扶持。边区粮政是农业生产成就的具体实现,也是边区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边区党和政府严格执行粮食财政的预决算制度,规范粮食的支出程序,逐步完善粮食财政制度,并采取政府赈济和民间借粮相结合的办法,调剂粮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