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物理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学习物理知识,而且要注意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想化模型”就是物理教学中常常使用的科学方法.初中物理是在学过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和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这部分内容综合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教学实践证明:浮力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是由于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非科学的经验和观念干扰学习正确的知识,加之,与不少现象、知识联系密切,综合性强,这样处理实际问题就比较难,有时对一些问题感到无从下手.为此,如何降低难度,把浮力现象推进到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地步,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引入理想化模型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复杂的对象和过程,可以先研究其理想化模型,然后,将理想模型的研究结果加以修正,使之与实际的对象相符合,这是自然科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浮力问题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流动的液体,理想化地看成是不会流动的固体模型,图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型”的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降低了问题本身的难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块冰放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