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2.
早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曾经实施过计划生育政策,但真正落实并将其提升至基本国策的高度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大约30年时间.  相似文献   
3.
学界主流的农民上访研究都在维权话语下展开,学者们也大多认为解决农民上访问题的出路在于畅通信访渠道,健全利益表达机制.这些观点尽管捕捉到了当前信访问题的某些侧面,却未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解释,从而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其实,当前农村信访问题出现一些新特点,其突出表现是谋利型上访的凸显及蔓延,给基层信访治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农民上访问题恶化的重要原因在于乡村社会价值观的混乱与健康政治文化的缺失,为缓解农民上访问题,亟需加强适应现代国家建构目标和要求的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视1990年以来国内外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框架下对乡镇政权展开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其一,这些研究大多围绕某一个角度展开,捕捉到了乡镇政权的某个侧面,但因其略带片面化的特征而难以获得对乡镇运作逻辑的充分把握。其二,既有研究未能将乡镇政权放在乡村社会治理结构中进行理解,从而难以确定乡镇政权的性质及其在乡村社会的地位和角色。展望后税费时代的中国乡镇政权研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是乡镇政权的定位与走向;二是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乡镇政权的挑战。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下展开的乡镇政权研究远未穷尽这一领域的问题,因而依然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上级试图构建数字生产体制以实现透明、精准、精细化治理。数字生产体制为上级激发下级的积极性提供了动力,但数字生产体制的内在困境使得基层官员产生了表象策略、机构策略、政策策略和反向策略等避责行为,形成“低问责均衡”。“数字避责”是官僚体制的内生产物,是基层官员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和问责高压的选择,也是官僚理性的体现。基层官员以制造数字景观、形式主义等行政程序来应对技术治理要求,重构了权力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问责主体的意图。在未来的国家治理中,应该重新定位行政规范化、技术化导向,缓解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构建良性、健全的问责链,为基层官员创造敢于担当尽责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中心范式下的农民上访研究对我们理解农民上访的发生、组织机制和行为特征颇有价值,但这些研究存在只有社会而无国家、偏重解读而忽视解释以及受意识形态影响过大等不足,致使理论上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为拓展农民上访研究空间,需要引入国家的视角,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国家对社会的建构和塑造中深化对农民上访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产业。村集体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基于田野调查经验发现,中西部地方政府以项目制的方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由土地物业模式转化为项目物业模式,发展为项目型集体经济,具体表现为农村集体资产的项目化、集体组织结构的“去治理化”和农村集体管理方式的经营化。项目型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基层治理困境:“项目依附”强化了村社分化,“政社分离”降低了干群利益联结,“项目经营”增大了经济风险。造成上述基层治理困境的根源在于项目型集体经济发展中村集体治权的弱化。破解集体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新的治理困境,必须在集体经济发展中找回集体,平衡集体经济发展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内容发生深刻改变,村民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纳入政府治理范畴中。这一转变给日渐行政化、悬浮化的村级治理体制带来了新挑战。激活多元治理主体、探索多元治理方式是化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赣南新妇女”运动的考察发现,构建有妇女群体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机制能够为乡村治理增权赋能。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依据治理内容的亲和性、利益的相关性对妇女群体进行再识别,并通过吸纳妇女骨干、开展集体活动对治理主体进行再组织,进而以身份赋权和行政赋权将妇女群体激活,最终运用科层动员与群众动员相结合的动员机制发挥妇女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和优势。依据治理内容识别出治理主体,并依据治理主体的性质、特点来确定合适的治理方式,这是建立多元化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也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华中村治研究渐渐发生了一些颇具深远意义的转向,他们将之前以乡村精英为主要研究对象拓展到乡村社会边缘人这一素来少为学界所关注的群体。研究者们从村庄社会秩序、乡村治理和国家治理体制等三个层面对上访农民、钉子户、乡村混混等边缘人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这些研究已经从早期的无意识或者意识不够上升到一种明确的学术自觉,成为获得重要学术创新与突破的生长点,并可能为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推进学术积累与传承,增进中国社会学与世界社会科学对话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信访制度是以“群众”为逻辑起点的。在长期的信访实践中,“群众”一直构成了信访的权利主体。改革开放后,“公民”的权利观念渗透到信访制度中,信访制度的权利主体逐渐发生从“群众”向“公民”的转变,并因此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近年来,“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执政党仍然十分重视群众路线这一极其重要的国家治理遗产,并在整治官僚集团过程中重新诉诸群众路线。“群众”逻辑与“公民”逻辑构成信访制度中的一对矛盾体,二者的角力与消长深刻影响着信访制度的改革走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