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840~1894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肇始期;1895~1914年是以日为师的发展时期;1915~1949年是明辨择善的民族化探索时期。与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相比较,两国之间同中有异。对这种差异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提高我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性认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课程均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有怎样的知识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从人的知识生存处境出发思考人与知识的关系,这是我们探讨当代新课程知识观的根本着眼点,也是我们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求索方式。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意义,在于以正确的知识观为指导去创建并维护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知识环境: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知识观至少包括三方面的思考:课程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及知识与人的相遇方式。  相似文献   
3.
实施学分制对高校原有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也为高校德育的实施带来了许多斯难题,主要是因为传统德育的诸多方面时学分制的不适应。针时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高校德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教师是农村的知识精英,其教育观念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密切关系。当前,农村教师传统教育理念中尚有很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阻滞因素。农村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切实关注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他们学会生存与做人。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指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师教育理念新的、特殊内涵的确立,主要体现为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内涵的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科教兴国与教育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育创新对教师传统的角色特点与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要求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有:知识观的改变,知识结构的改变,知识教育能力的改变——要有“转识成智”的能力和具体教学行为等四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儿童生活观是对儿童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教育是在儿童生活中并且是为了儿童生活而展开的一种人类活动。教育者的儿童生活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学校的生活状况。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生活意义,那么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当代儿童生活观就十分必要了。儿童生活观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儿童生活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对当代儿童生活的界定;当代儿童生活与儿童自身发展及教育的意义关系;儿童完整生活的内容;儿童生活的一般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反思与创造性教师的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有创造性教师作保证。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创造力的源泉,对促进创造性教师成长板具意义;反思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能力;反思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创新行为。教师要保证反思的科学性,增强创造能力,还需要许多条件作支持。  相似文献   
8.
玄学教育思想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的时代。玄学教育思想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理性清谈。它在思维方式上、思想内容上、理论形态上对当时及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对我们现代教育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教学任务、教风改革等诸方面的深入研究亦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9.
为了摆脱高校德育低效的困境,以生活德育超越科学主义德育已成为德育改革的新趋势。实践高校生活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幸福性原则、超越性原则、主体际原则、人文思维原则及体验性原则;其策略主要有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形式多样化、德育空间社会化、德育评价特色化;其基本途径有课堂生活途径、生活指导途径、实践活动途径、环境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活教育是当代人本教育领域的强势话语与实践冲击波,其本质是回归生活世界,实现教育的生活意义及生活的教育意义。因为交往与生活世界在本质上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交往与生活教育在生活世界的场域里实现了视阈的融合,生活教育与交往具有极强的意义关系。交往理论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基础、本质、价值及意义,生活教育的过程及根本方法做出了新的阐释,为我们实施生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