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鲁迅的思维方式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深邃敏锐的思绪常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穿越。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字上,往往表现为矛盾概念的对立并置。在名的散诗集《野草》中,这种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充实与空虚,生与死,明与暗,友与仇,人与兽,希望与绝密……矛盾概念并列在一起的现象随处可见;在他的小说中,这种思维模式有时虽然缺乏明显的字标志,但却依然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目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正在被突破,传统日益被看成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资源。汪曾祺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三个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传统色彩,这些传统因素为现代意识所激活,成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3.
依照巴赫金的观点。日常时间不适合于充当小说的基准时间,但新生代小说却打破了这一艺术禁忌。为了弥补日常时间的固有弱点,新生代小说采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节令和生命特殊时刻的介入,历史时间的参与,传奇时间、生理时间、心理时间的补充,叙事时间的多变,等等,从而实现了对日常时间循环性和沉滞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在数量上日益飙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质量和信誉危机。从德国人顾彬的“炮轰”到我们“自己人”朱大可的指责,当代文学看上去成了一只灰溜溜的过街老鼠。但人必先自辱,然后人辱之。中国当代文学遭遇到这些情绪性的狂轰滥炸,固然有点冤枉,但也并非全然无辜。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就像逛低廉的批发市场——热闹、喧嚣,琳琅满目,但赝品、次品、水货汇聚,让人既开眼又心惊。在这种情势下,“新生代”作家群有责任和义务为当代文学挽回一点颜面。他们正值盛年,有着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素养,只要能超脱一下世俗欲望的控制,应该能够有所作为。从他们的创作潜力来看,这也是当前文坛上最值得期待的群体。当代文学批评界,似乎也对这批作家寄予了厚望,在2006年,他们费了很多心血,为“新生代”把脉,甚至为之喝彩,这实在不容易:吃着那么一大堆“问题食品”(朱大可语),还能咀嚼得津津有味,啧啧有声。[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董立勃先生的长篇小说《白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有人称之为“西部经典”。据我看来,《白豆》还缺乏应有的大气,不一定能走进文学经典的行列,但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确有“片面的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6.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以乡村选举这一敏感的话题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农村的政治生活状况。主人公刘建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过渡性人物,他的奉献精神与专制作风,带有深刻的历史烙印,而他在选举中的落败,则昭示着农村民主化进程的必然。在艺术上,小说注重向古典小说学习,很好地处理了"避"与"犯"的关系。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海选》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色盲》思想内涵深厚,它不仅解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意识,也不仅描述了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进退失据的精神困惑,而且在存在论的高度上,对虚无问题进行了哲学思索。在艺术上,小说打破常规,采用了空间化的结构方式:人物的对称化设置、意象的象征与叠用。多种结构因素在不同的层面上反复勾连,使作品既自然天成,又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8.
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汪曾祺研究与往年相比,有上升的势头,仅研究论文就有六十余篇,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关于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学资源、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创作方法问题、文体特点与审美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于缺乏审美距离,生活在身边的学者们的著作往往被我们低看一眼。但是,读过蔡世连教授新近出版的《祛蔽与返魅》一书之后,我却不由得将这种怠慢的情绪转化为由衷的敬意。浑厚的理论色彩,独特的思辨方式,精细的文本分析,合度的行文章法,圆润的文字风格,饱满的学术激情——当这一切同时呈现于一部洋洋洒洒近三十万言的学术著作的时候,怎能不令人由衷敬佩?  相似文献   
10.
董立勃先生的长篇小说<白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有人称之为"西部经典".据我看来,<白豆>还缺乏应有的大气,不一定能走进文学经典的行列,但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它的确有"片面的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