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从总体上论述了莫言小说的思想及其相应的叙事特征,指出作者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书写,运用寓言化的叙事文体对民间历史进行欲望化的书写,揭开了遮盖于生存景观之上的诗性面纱,探寻民间与人性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指出了莫言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对永恒性关怀的缺失及对人物内心深度透视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3.
1990年代的工业改革题材小说表现出浓厚的怀旧特征。究其实质,这一时期的怀旧叙事通过将革命史尤其是毛泽东时代道德化和理想化,表达了处于现实困境中的工人群体对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通过"左翼"叙事及话语的策略,表达了在全球消费主义语境中修复工人群体文化认同的同一性及重建其历史合理性的努力。然而,这一叙事策略潜存着简单回到过去的可能性及未来精神向度的匮乏,在对过往时代精神的提取中未能规避其在原有语境中的负面文化效应,在为工人群体提供象征性抚慰的同时悬置了其主体精神的重建,甚而此种怀旧叙事有着被消费意识形态捕捉而成为迎合大众文化市场商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一种革命的叙事策略而存在。同时也指出对家庭物质性、私人性、生活性的遮蔽既造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家庭的书写、“立体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方言剧悄然崛起后,迅速成为许多电视台收视率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对以普通话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方言又以其亲近性、亲切性赢得了受众的认同和广阔的市场.基于方言剧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规划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尺度与分寸,在多语并存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戏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借鉴、吸收方言剧合理性的同时予以适当的批判,使方言文化和主流文化多元并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