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史学家道森(Christopher Dawson 1889—1970)将西方文化归结为一种“基督教文化”应该说这种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或者说是西方人文学者的一种“普遍的成见”.但是道森紧紧围绕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来全面考察整个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动因,却是他在世界文化史领域里的全部学术活动中最有创新精神的探索活动.道森认为宗教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系,诸种文化实际上分别标志着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类型,或者宗教是一种文化传统或文化习俗.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社会的文化形式.他强调指出,研究西方近代文  相似文献   
2.
《毛诗序》产生于什么时代?它的作者又是谁?这本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由于两汉以后学派、家数差异,再加上历代统治者对古书、学派的利用,把这个简单的问题弄得繁复了。西汉末年的统治者来一个“托古以求改制”,学者们便“投时好以得利禄”,他们便从传统的史料中去寻找机会,造为新说,来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于是造出伪史、伪说。关于《毛诗》及《毛诗序》的作者的种种谬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造出来的。因此,我们研究《毛诗序》产生的时代及其作者问题,不能不提高到学术的系统、家数、学派及一切区域传说、意识所起到的作用来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轮功”是反政府、反社会的邪教,应依法取缔。同时,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因素,礼法并用,德刑并举,德礼为主,刑法为辅,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接合点。从20世纪20年代初“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历史公案及知识阶层的人参加“法轮功”的现实情况看,崇尚科学也存在着一个与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接合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研究《通鉴》的学者很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解放前后,又有不少学者致力于《通鉴》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成就,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偏向。例如偏重于《通鉴》一书本身的思想内容及史料价值方面的研究,而从中国史学发展史的角度作系统全面的研究就很不够。笔者在探索司马光史学思想中写成此义,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历史编纂学方面粗略地探讨《通鉴》的编修过程。  相似文献   
5.
李伯勋先生于一九八○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第一期上发表《司马迁生卒年考辨——驳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这篇文章的最后结论是: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九十年),活了四十六岁。司马迁之死是与征和二年十一月写的《报任安书》分不开的。这封信构成他对汉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以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的撰述,换取了死而不朽的价值。18集电视剧《司马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艺术处理和人物塑造,异常充分地揭示了司马迁伟大的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迁》剧的不足在于:一是坚持历史真实创作原则的缺陷;二是理解和处理司马迁与汉武帝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三是杜周的戏多,李陵的戏少,写李陵才能有助于司马迁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五代十国的纷扰割据局而是唐代方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看法并不错。但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在论述五代历史时只注意到当时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关系,而忽略当时的民旅矛盾与民族关系。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唐朝初期的强盛,使西方和北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好读书。读书是一种悟道的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在汉魏之际文化背景,儒家“立象尽意”,道家“得意忘言”的思辨,“不求甚解”的精义是玄学家的“宗本息末”的思辨方式,这与他的思想变化,人生道路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化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愤”同文学创作联系起来的是屈原,他在《九章·惜诵》中明确地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而在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把“发愤著书”作为理论提出来的是司马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反复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追往串,思来者。”(《史记》卷一百三十)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的编写有一套严密而科学的方法。它的编写方法和步骤大致是:首先由主编司马光制定全书的体例及编写原则,再由协修刘恕、刘攽、范祖禹等编注《丛目》,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写成《通鉴》定稿。从其成书的过程来看,司马光及其助手编写《通鉴》至少在三个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博采群史,最广泛地占有史料;择善辨伪,在史料的鉴别与考证上痛下功夫;删削冗繁,修辞润色,慎重定稿。最后这番功夫对于成书是十分重要的。司马光用十九年的时间,才写成定稿;毕生精力,尽于此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