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是最基本的传球方法。它是由准备姿势、判断移动、伸臂迎球和指、腕的弹击用力动作、以及整个传球动作的上、下肢和全身协调用力的配合组成的。学习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按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大体上可分为三步。第一阶段,形成初步的以直观性为基础的动作印象,并通过分解教学法和简化条件下的练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动作的粗略结构、顺序、方向。也就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运动条件反射尚未形成,大脑皮层中相应中枢的兴奋点呈“扩散”状态,条件性抑制也未形成,两个信号系统尚未建立起暂时联系。表现在学生做传球动作时过分紧张,尤其是两肩、两腕过于僵硬,出现多余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崭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真人秀日渐兴起。本文就电视真人秀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提出消费文化的勃兴是其生长土壤,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是其发展契机,数字化时代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是其生存情境。  相似文献   
3.
关于在我国男排中缺乏优秀二传手的问题已经议论多年了.说实在的,当我还在打球的时候,很难想象到这个问题究竟有多大.可是今天,我担任了国家青年队的教练,才亲眼看到这个问题有多么重要,离欧洲青年锦标赛只剩几个月的时间了,可是我们只从各队二传手中物色到一名队员,就是来自塔干罗格市"波浪"队的?·依凡年柯.虽然各青年队中有许多二传手,但都没有被选中,因为他们的传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两次球及其转移"战术是排球进攻和反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具有进攻速度快、突破性强等优点.五十年代,"两次球及其转移"战术作为某些东欧强队一攻  相似文献   
5.
美国一位学者姆·马托在《游泳技术》杂志上写道:“在经过若干年系统、科学的训练之后,是可以获得高度运动技巧的。因此,应该早在通常认为对某一运动项目上取得优异成绩来说是最适宜的年龄之前很久就开始对少年儿童进行系统训练。当然,可以不立即接触专项,而要根据其身体发育的情况而定。但不应忘记要使每一个儿童的身体均得到发展,也不要忽路不同儿童在每个年龄上身体发育情况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迄今为止,在某些运动项目上,对少年儿童的选材与训练还很不系统。罗马尼亚的盖奥尔盖斯库教授在其著作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对选拔和培养天才运动员的某些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当前我国女排强队的"防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全运会期间,我们对"防反"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着重分析了"快速反击"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尚的人格及其典范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对主体道德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古往今来,许多灿烂夺目的行政人格典范,或者其光辉的人格形象、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政人格在行政组织活动中具有激励的作用。本文从行政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行政人格激励的内涵以及其产生激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训练中使运动员承受“最佳运动量”的问题是排球界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训练过程的“理想化”。教练员一方面想让运动员承受最大限度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又怕出现过度训练的现象。因此,无论在选择训练手段方面,还是在确定对运动员机能能力来讲,最有效的训练量和强度都需要有一个标准。这种标准对于正确地安排训练与恢复都是必要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必需区别评定训练负荷量的直接和间接标准。机体的机能能力和生化、结构方面的变化(根据客观材料)、疲劳程度(根据主观评定)、由专门性测验所  相似文献   
9.
一、会战的办法好: 日本国家女排五月十日至廿五日访华15天,除路过北京举行一场练习比赛,去西安(全运会排球女子预赛两个分区之一)进行两场正式比赛和五场练习比赛外,集中9天的时间在成都(全运会预赛另一个赛区)进行了五场正式比赛和十一场练习比赛。这样,不但参加四届全运会的所有女队和“八一”队都参观了比赛和日本女排的训练,而且有17个队和日本女排进行了24场比赛(其中除四川胜两场“八一”胜一场练习比赛外,正式比赛和其它练习比赛我队都输了)。这对锻炼队伍,提高国际比赛经验都很有利。借此机会国家体委在成都举办了全国业余体校教练员训练班,有200人参加。在参观全运会预赛的同时听了排球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