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通识教育内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总体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苛刻",而传统的以培养精英为特色的大学专业教育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负责任的公民的重任更多地寄希望于通识教育。把握好通识教育的概念无论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构建,还是对通识教育实践的探索,都具有一个基础性的作用。笔者从目首对通识教育概念多种多样的认识出发,从中汲取一些经验,以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出探索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职业"。与此相连,师范教育也被看作是教育的"工作母机",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教师理应"出身"于师范,受过师范教育的熏陶和洗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然而在历史上,教师是否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却有过不同的见解。清末,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是鲁迅先生在《热风冲的记载。从世界范围来看,师范教育是在近…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周秦汉时期语文教学的发展与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源远流长,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的"六书"教学,后经周秦时期的识字教学以及汉代识字教学、注音教学、初步的读经教学的发展,在先秦两汉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以识字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系统,并体现了早期语文教学注重利用整齐韵语以达到归类集中识字目的之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课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剖析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概念界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后现代课程观对于课程的理解,可以从多角度考察课程的内涵,进而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实施追求“创造”取向,倡导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但教师普遍感到对生成性课程难以把握。生成性课程是在预设课程展开过程中出现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生成性课程效果的评价,不仅仅在于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更在于学生和谐发展的程度,从而使学生在知、情、意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谢兰荣 《中国德育》2007,2(9):23-25
师德建设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建设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当前师德建设主题应集中在爱心与责任感的确立、坚守学术道德与反对学术虚假、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三个方面,需要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奖惩制度、职称制度、监督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约翰内斯堡世界峰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即环境、经济与社会。因此,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就不能只关注环境和经济领域的问题,更要关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问题,文化的平等与多样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唯有课程的和谐,才有学生发展的和谐。基础教育课程的和谐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基础与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障基础教育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也才能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语文课程文化的重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文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反映和体现了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又在不断地重塑着新文化的视野。在进入21世纪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标志的时候,语文课程一方面应该敞开心扉,广纳百川,处理好实用文与美文、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经典作品与大众作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应该坚守语文课程文化本身的基质,在新时期重塑语文课程文化视野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对话式教学是在德国批判教育学理论和“交往教学论”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它是以师生平等互动为基础,以对文本的探究理解为前提,以沟通交流为实质性特点,以意义建构为目标,以情境—问题为基本结构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语文理解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文教学手段的言语性,使得语文教学更适合于运用对话式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