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于93年秋应聘于伊盟教育学院任教93级师资英语一、二班的精读课.学生取自当年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所用课本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屠蓓和朱次榴主编的《英语读写教程》.之前,我曾带过两届英语师资班.我总结了师专英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教学相长”,即让学生从开始就一边学,一边上讲台,学中教,教中学.问题师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明确学习目的,认为当初中教师不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肯刻苦钻研的学生极少.伊盟地区文化落后,图书资料严重匮乏.学英语的同学难得见到外国人,更不要说外教亲自执教了.这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能力及提高学习兴趣很不利.师专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照搬综合性大学的结构模式,尽管增设了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但由于课程总体框架未变,这些课程又为一般的共同课.不仅课时讨小.而日多被轻视.于是.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将自己的褒贬爱憎寄寓于狐鬼花木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对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热爱。人与自然在《聊斋志异》中是一个和谐的自足的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定程度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在任务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任务型教学是从活动中获取知识,语言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逐渐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语言运用能力是抽象的内在的能力,这个能力本身固然不可见,但是,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做出种种语言运用行为,这些行为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表征。也就是说语言运用能力往往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对语言能力的评价更加需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由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特别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所以基于任务的评价方式、方法与形成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吻合的,任务应具有综合、语用、合作和思…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人化的历史,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花狐鬼怪,并不是个人幻想、个人想象的产物,而是社会集体意识的产物.人格化了的鬼魅妖怪和神化了的妖魅鬼怪,与现实的人生纽结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具有七情六欲.作家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对他的创作总是起着重要的作用.身世低微,生平难考的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对阶级的对立,劳动人民的苦情有着真切的体会.他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相向相逆、相克相生结成的多走向、多内涵的社会关系当做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加以影射,并通过情节的幻化,揭示其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黑暗.蒲松龄从佛教的道德观人生观出发,创作了一系列因果报应的文学形象,在他的作品所反映的人生世相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他一面以厌恶的、颤栗的心展示着封建社会给他的种种恶梦,一面用热情的、迷醉的歌喉,唱出对生活美的追求.美的本质是真与善.蒲松龄一改中国尊神贬鬼,美神恶鬼的传统,寄情寄爱于鬼,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善良、真挚、又多才多艺鬼的美好形象,这是蒲松龄在黑暗的人世间迷途失津后,找不到原本属于人类的美的品格,便期望幻想在阴曹地府、鬼的身上保持纯真与美好的寄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