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晋灵公不君>中"使妇人载以过朝"之"载"字释义众说纷纭,一说"载,用车装";一说"载,犹戴也,这里指用头顶着".各家注解分歧最大之处在于"载"究竟用不用车,这种分歧主要源于古文献中同类记载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赵爱仙 《考试周刊》2009,(30):20-21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产。为了能让英语读者阅读、鉴赏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中国译者将毛泽东诗词翻译成了英文,并且有好几个版本。“山”是毛泽东诗词中很重要的意象之一。中国的译者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中的“山”的时候用词很准确。即使在一个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形式.没有进行统一.也有可能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影响。本文作者对外文版和黄译版中毛泽东诗词中“山”的译文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3.
赵爱仙 《考试周刊》2011,(37):23-24
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产。为了能让英语读者阅读、鉴赏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中国的译者将毛泽东诗词翻译成了英文,而且有好几个版本,毛泽东诗词中有大量的典故和数词。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因为对这些典故理解的差别、译者翻译风格的不同等造成了各个版本在许多方面各有特色。毛泽东诗词用典颇丰。典故的翻译也最繁琐,且费力不讨好。相比其它几个版本,许渊冲译本中的典故翻译得略胜一筹。许渊冲译本中的数词翻译得非常巧妙,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表达了诗的原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言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中的一些人名、地名、称谓和文化意向做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以及语言转换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连续选择与不断与外部环境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