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所以,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说到底,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学者反对马克思主义,主要反对的是这个原则。近年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首先攻击的也是这个原则,这就不足为奇了。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灭亡,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个不该诞生的制度。相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是在新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使劳动者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把艾青抗战前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入成熟期的探索阶段和过渡阶段;并从思想精神和艺术追求上对这两个阶段分别给予了体察;在结合作品分析基础上,同中国诗歌会的“左翼”诗人以及现代派诗人进行了横向比较,探讨了艾青早期诗的独到之处,指明了艾青早期诗歌创作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章梳理了新诗格律理论的发展过程:从胡适的“音节”到闻一多的“音尺”到孙大雨的“音组”,最后到卞之琳的“顿”,阐述了卞之琳之“顿”的主要内容,并在与闻一多的格律理论的比较中探讨了卞之琳格律理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贵须疑",这是学习的经验之谈。"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这是教学艺术的经典之言。有疑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它不是最终目的,还只是停留在学习过程的发现性学习阶段。通过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由有疑达到释疑,由释疑消除有  相似文献   
5.
1978年秋,一位法国朋友采访82岁高龄的茅盾时,照例提起那个每位作家都会遇到的老问题:“你是怎样当了作家的?”因为从这个问题的答案中常能披露一个作家走上创作道路的“秘密”,窥见其生活道路与文学活动的某些特点。茅盾当时是怎样回答的呢?“那是因为我没有做成革命家,所以就做了作家。”出奇的简捷、直率之外,这答案还有个极为醒目的特点:把“作家”与“革命家”径直联到了一起。茅盾当时虽然指的是1927年自己由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作者的专题课授课经验,对如何保证和提高专题课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两点看法:1、注重专题课内容的深度与新度,力求具有学术性和前沿性;2、调整教学计划,注重讲授方式,专题讲授应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鲁迅的具体言论,阐释了其“尊个性而张精神”所蕴含的立人思想,同时对其早期立人思想中的两个观点“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予以辨析,澄清了学界对鲁迅早期思想研究中存在的误解和非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解读了徐志摩的《秋虫》、《西窗》的思想意义,着眼于诗人的具体思想实际及其心境,把其诗与其散文、日记加以参照评说,较为客观地挖掘了这两篇颇有争议的作品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赵玉中 《甘肃教育》2008,(19):61-6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学习来教化精神、净化灵魂、完善心智、发展个性,是语文阅读教学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可是怎样达到“两性”契合互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评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讲课能力的提高.评课与讲课,这两种业务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教师,既会讲课,又会评课,才能较快地积累教学经验,深化教法认识,掌握育人规律,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趋于圆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