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自从宋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喜欢指出苏轼诗用典的谬误之处。他们的言论,记载在笔记或诗话中,其中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6假借童子向他提问,一口气列举了苏轼诗中用典的十个错误之处。本文详细分析这十个所谓谬误,发觉大部分指摘都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试卷三的"聆听理解",实际上是通过聆听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近几年"聆听理解"卷的设题方式和考生表现,教师在课堂中似乎不应该机械地操练学生聆听录音片段后回答问题的能力,而应该着重训练学生对话语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然后概括重点、认识其中的喻指、推断背后的隐义、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立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否一度学习柳永词,在最近几十年曾经引起过一些争论.笔者根据《全宋词》所载的柳永词和苏轼词,从用字遣词和题材结构两方面入手,对苏词和柳词详加比较,结果认为苏轼对柳词有颇深的认识,并且在他自己的词中,借鉴了柳词的部分用语、内容、结构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以味论词,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文章分析了这三首词后,认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  相似文献   
5.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