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中原与西域多有交流,西域的多种艺术形式在唐代文学作品中有充分展示,二者互动并走向繁荣。论文梳理唐代相关文献,考察西域歌舞艺术在唐文学中的表达形式,分析原因,从而总结该时期文学与艺术发达的原因。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开放的政策与创作心态促成了该时期艺术的繁荣,而文学有了新的表达内容,艺术也在文学中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2.
“学与仕合,济于实用”概括了阮元的治学之路,同时体现了其纂修方志之经历。阮元从出生故里辗转调任至浙江、广东、云南,所经江南、岭南再到西南都留下了志书典范,上至仕官朝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中获益。他融学于仕,秉持“济于实用”的思想来指导自己为官、治学,终得学术、仕途之大成。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强化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政治、文化、钱币等方面,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这一时期新疆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表现为保家卫国、对皇帝忠诚和朝贡等方面,具有政治性、自愿性、全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松筠“文化治边”思想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筠历仕乾、嘉、道三朝,两度出任伊犁将军,功绩亦以抚新为最。其人性格廉直坦率,学术服膺宋儒,治边以文化教育为根本,脱略文法,大胆创新。作为清朝实学思潮复兴的先驱,松筠在伊犁将军任内充分实践了其“文化治边”思想。以松筠的文化教育为背景,考察其文化治边思想的来源:继而讨论他促进教育、编纂地志、奖掖人才等发展文化的措施,以及“文化治边”思想在治边(尤其是伊犁)方面的业绩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与以往王朝不同,由于地域联系和自身的族群特征,满族从建立后金到清统一全国,满蒙联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清进军新疆过程中,更是与北方蒙古各部的支持分不开。清政府统一新疆后,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局势,既要制约南疆,又要防御北面沙俄的侵扰,加上情感和宗教因素,采取了"重北轻南"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解杜甫生平和理解其思想,人们经常提到他的《三大礼赋》。然而真正能够体现杜甫一贯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的赋作当数《雕赋》与《天狗赋》。通过对二赋意象现实性与象征手法的文本表层分析以及从写作背景、文体特征、文本本身进行深层意蕴分析,可以看出《雕赋》与《天狗赋》的独创性与悲剧性。  相似文献   
7.
土尔扈特蒙古本是我国西北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本文试图以国家认同为视角,从土尔扈特部国家认同的历史文化根源、民族情感基础和清政府对土尔扈特国家认同的建构三方面来阐述此观点。  相似文献   
8.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与诗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文本本身是否具有经典所要求的内容,而在于后世阐释者为适应经典的要求而作的阐释.<诗经>本质为诗,是文学的典型,而后代经学家为了自己学说的体系,强加<诗三百>以经学色彩.要理解<诗经>不同时代所作不同阐释,必须填补背景,才能理解各种诗论的意义.本文以<关雎>为例,加上教学实践,运用阐释学理论,解析经典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0.
郭院林  焦霓 《兰台世界》2012,(10):63-64
一关帝原型人物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三国时蜀汉大将,《三国志》载其生平行事,颇为勇猛善战,尤讲忠义,然生前无论官职还是事业,皆无足夸耀之处。在历代执政者的褒扬、儒释道三教的推捧和文学的增饰下,关羽形象由人而圣,由圣而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