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微企业的成长性评价中引入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量化评价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应数据的学习训练,调整模型结构,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小微企业成长性评价动态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模型解决了传统评价中权重确定不客观、定量分析不足、评价效率低下等缺陷,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金惠红 《现代教学》2010,(12):39-40
教师的研修活动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研修中,我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分享的快乐和专业成长的快乐。我也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不同学校各种各样的研修活动中分享着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在不断的收获中提升、完善着自己。  相似文献   
3.
金惠红 《科技通报》2009,25(5):695-699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加大了针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力度.政府面向企业信息服务水平的数学评价,首先采用专家打分法提出政府面向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主观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客观指标采用动态综合评价方法,最后将两者结合产生数学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政府信息服务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省身教学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对数学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堆度主要有科学教育雏度、应用教育堆度、人文教育维度和审美教育维度等.它们发展了数学文化.拓展了教学课堂的视野,拓宽了"数学文化"进入数学课堂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做好的数学"是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思考和研究数学的发端和终端。"做好的数学"内蕴兴趣观、发展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做好的数学"从"数学好玩"开始,它定有发展和应用,简单而美丽。由此得到教育启示:数学教育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应用意识和科学精神,并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学的简单美。  相似文献   
6.
国外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有关的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提出的。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力评价方式和表现形式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国学生的创造力是否以及如何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创造力的内涵,再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集体主义、中庸思维、权力距离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的作用。最后,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金惠红 《上海教育》2006,(5B):54-54
情景再现 上课时,我精心设计的一个情境——喷香水,让大家印象深刻。我问学生,能否闻到香味,学生当然回答“能”。我马上话锋一转,问学生:“假如你失去了嗅觉会怎样?”并要求学生立即用英语回答,目的是操练句型。由于有了情境,学生有了情感,这种交流和互动获得了比较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学科汇聚已经成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主要形式。本文立足于对浙江工业大学校本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科汇聚,而促进学科汇聚的关键是管理创新,具体举措包括创新科研组织构架、利用一定行政力量推进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凝练、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等。其中最为根本的措施在于大学文化建设,即开放的学术视野、大气的学术胸怀、共享的学术理念和包容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9.
与产学研合作相比,产学研协同创新呈现出目标高端化、组织系统化、政府介入深、成果转化高的新特点。运用"协同池"模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人才、管理、政策、资源、信息、资金等都是"协同池"的重要投入变量,而知识、人才、技术被视为最重要的产出变量。从反应过程来看,协同创新的本质在于知识创新,提出一个知识协同模型来反映"协同池"内知识的协同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金惠红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3):58-59,64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给我们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以新的启示。在设计多元智能数学学习评价体系时,要以帮助学生未来发展为目的,建立以人为本的多元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时机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