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8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进程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进行描述和评价。80年代以来,古代论文范畴研究突破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单一视域,在多学科,多艺术门类理论的综合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意境理论研究的进程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意境理论与新时期艺术现象的矛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意境”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自觉”这一命题出自东瀛铃木虎雄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对魏时代文学的评价。其实 ,曹丕既不像有的学者所言置文章于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以论文 ,甚至还以“文”来实现治国安邦之大业。以文辞翰藻作为诗赋的特点 ,也并非始于魏。“文学的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作为标准 ;以对纯文学的强调作为“文学自觉”的标准或文学批评自觉的标准都是不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刘勰诗学观在他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中据有重要一席。其诗学观的基本取向是继承、修正并淡化原始儒家诗学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其与审美融合。标举自然与清丽,强调性情本体的恰当形式化,是刘勰诗学观的重要美学命题。其美学史意义是使儒家诗学观的审美之维得到合法的肯定与充实,在汇通审美与功用之途上做出了有建树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镜”之原型具有丰富且深厚的文化意味。从古代文学、哲学文本的角度透析“镜”这一意象的原型意义及其逻辑结构———人生、社会之“镜”,哲思、艺术之“镜”,其实质是内省意识。这一原型意义———“清、明、静”的意象源自质感极强的“止水”的性状。传统文化之“镜”是当代自我意识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哲学的言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隐喻得以实现。其中,关于道德和法度的描述,主要通过作为器物的度量衡得以实现。首先,度、量主要用以隐喻技艺和制作中的法式;其次,权、衡、准主要用以隐喻具有平衡意义的社会治理现象;再者,表、律用以隐喻月令、时间和社会规范。在这些隐喻中,度量衡被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各家加以发挥,用以表述其治国理念。在探寻社会秩序话语的过程中,人们参照了度量衡的物理功能,引申出了社会意义,由此确立了道德和法度领域的基本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7.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相似文献   
8.
从《典论.论文》的主旨和“文学自觉”的判断标准分析来看,曹丕的观点并设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文学自觉”也并非始于魏。考察文学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为标准。  相似文献   
9.
如何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这是当代文学批评者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而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现代历程的考察,可以让我们摒弃那种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态度。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旅行中走向现代和未来。如果把重建的结果当作一个理想的范本,其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寻语的过程即是一种重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前进才不至于走向理想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