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综观古今有关史料与考古遗迹,大同北魏平城形制应是自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郭城组成的四重城垣。皇城、宫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汉故平城及今操场城中,其京城形制为南北长7里(古里,下同),东西宽3里的长方形之城(明府城仅为其南半城),即南起明府城南墙,北至现火车站一带,计南北长约4 000m,东西宽约1 730m的范围内。其建城时间亦当如《魏书》所记:泰常八年(423年),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田亩制度由于各朝代度量衡标准有同有异,导致今人认识的不统一与亩积换算繁杂。本文通过对史籍记载步尺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应是一尺二步三亩制,即计亩(里)之步尺古来为营造尺一种(0.32m);步制有六尺步(小亩步及唐前里步)和五尺步(中亩步及唐始里步)二种;亩制有早期司马法步百为亩(小亩)和后者商鞅变法经汉武直至清末民初的二百四十方步为亩(中亩)及部分地区的特制三百六十方步为亩(大亩)三种,亩积古今分别为小亩36方丈(368.64m2)、中亩60方丈(614.4m2)和大亩90方丈(921.6m2)。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同北魏明堂遗址考古勘测位置图,按《礼记正义.明堂位》古制分析比对,笔者认为,明代的大同府城南城墙和南门即是北魏平城(京城)的南墙和南门的位置所在,并由此推算平城遗址的范围,即明代大同府城仅占北魏平城的南半城,向北延长约3.5里(营造里,下同)为平城北半城,北魏平城是一个南北长7里,东西宽3里,周回20里的长方形城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商鞅方升、新莽嘉量容积与“容如黄钟”的讨论,探析了律与度量衡的关系及黄钟律之争的原因.认为秦汉量升,其量相同;“秬黍为法”,“容如黄钟”.度律量衡,先尺次律,再量后衡,相因而生.即先“以黍累尺”为度制之本,次“以尺定律”,并因九相关而成古律尺、古黄钟及律尺、黄钟;再“以律(管)度容”,即以黄钟律管之长为尺长基准,定制量器;后“以容立重”生权衡.而“九九八十一、宫”的黄钟之争,其原因是由于历代有不同基准的尺型,采用何尺型量测和认定古代容器更是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