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如伺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众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是中高年级科学启蒙教育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科学概念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雷富平 《陕西教育》2010,(12):28-28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由以“自然知识”为核心的性质转为“科学教育”的性质.经历了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从过去强调了解科学事实和信息变为强调了解科学概念和培养探究能力:从将科学探究作为过程来开展.变为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目标、能力培养和概念的转变途径来开展……这显示了人类对科学本质的最新了解.  相似文献   
3.
题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 ,《科学课程标准》逐渐成为科学教育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尺度 ,各地的新课程培训、示范课观摩也扎扎实实地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育 ,巨大的冲击着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其中 ,有投入 ,有探索 ,也有观望和疑惑 :“科学课程实验进展如何?”“科学课到底怎么上?”“怎样从自然教师过渡到科学教师?”……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 ,剖析这些疑…  相似文献   
4.
课例:《玩石头》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众里挑一"找石头。课伊始,老师向学生宣布游戏规则:每个人先看好自己的石头,待会儿,每个小组把石头放在一起,看能不能迅速地找回来。 第二部分:"探囊取物"摸石头。在学生做完找石头的游戏后,教师增加游戏难度,把石头放在一个布袋中,问学生是否还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石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科学探究”在课堂上得到了空前的诠释和体现。但是,静心细察课改的繁荣局面,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课改误区。而剖析这些体现着“新理念”的教学过程,更能让我们时刻觉醒。  相似文献   
6.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核心理念已逐渐深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亮相书虫:于晓天书虫发现者:王世琴啃书心得:读书,未曾填饱我的饥肠,但充实了我的头脑,丰富了我的精神。喜欢的书:《智慧背囊》《时文选粹》《彭德怀》书虫在线:东台市实验小学六(8)班亮相书虫:冯静文书虫发现者:雷富平啃书心得:书,我亲密的伙伴,它让我分清善恶美丑,知道了许多知识,我的生活因书而精彩。喜欢的书:《封神演义》《红楼梦》《希腊神话》《淘气包马小跳》《草房子》书虫在线:东台市实验小学五(5)班亮相书虫:蒋天书虫发现者:何素莲啃书心得: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智慧的源泉,书是想象的翅膀,书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喜欢的书:《外…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入细致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我们所面对的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以至引发不少的心理障碍。因此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障碍,促其健康成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几年来,我们较早地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施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程。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心理健康课,我们喜欢!”学生们在学习小结中,众口一词地“用心理健康课,我们喜欢”这句话表达对心理健康课喜爱。每逢双周一的下午,上课铃声…  相似文献   
9.
<正>一、辨析"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雨下得有多大》教师让学生比较了同一地点的两幅下雨图片后,一脸疑惑地问道:“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大多少呢?”教师把“准确”二字说得特别重。生1:“看水花,水花大,雨就大。”生2:“看积水也可以知道雨的大小。”生3:“不行,老师问的是怎样准确地知道。”生4:“找积水的地方量一量。”“如果你量的地方是低的地方,雨水不是都流到那里去了吗?这样就量不准了。”一个学生表示反对。教师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反问大家:“他说的你们同意吗?”“同意!”学生齐答道。“那么,怎样才能量得准呢?”教师追问道。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