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许多研究历史和时间的哲学家早已对人类所有的信条中的最根深蒂固的部分提出质疑:难道时间以线性方式推移,而且未来仅仅是上述说法的下一章节?一直以来对未来的描述仅仅局限在诸如预测(projection)、预告(projection)和预言(prophecy)等词语。本文建议跳出这种固有模式重新描述博物馆的未来。为此,本文提出疑问: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博物馆是否仍然能将“未来”看作按时间顺序叙述的结果?本文采用了一个近期的尝试(由哲学家凯瑟琳·马拉布提出)来颠覆固有的信条,建议对于马拉布“尝试”可能对博物馆关于时间及其自身角色的理解产生的影响予以揭示。  相似文献   
3.
章以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国际机制的参与为例进行深入的考察,认为影响一国对国际机制参与的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国家对外战略的目标和性质;国际机制自身的性质、功能和变化等因素,使人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研究国际机制与国家参与。  相似文献   
4.
最初的公共博物馆向参观者展示动物、植物以及鲜为人知的有关人类与自然界起源的文物。参观博物馆本是充满探索的举动。不知晓陈列中的是何物,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物品和生物体,为参观者展现全新的世界——这便是早期陈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