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创新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当前,在干部人事档案的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存在着内容的陈旧性和档案利用的局限性,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尤其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事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事档案工作中存在内容陈旧、案卷质量有待提高、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必须加强对档案工作的改革创新,才能更加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可怕的第一次 晓晓从小由父母亲手带大,胆小、害羞、依赖性较强.晓晓的父母都是机关干部,事业心强,工作繁忙,每天与孩子一起谈话、娱乐的时间有限,但他们都非常重视对晓晓的培养,在家庭中注重创造学习的氛围.晓晓在幼儿园时,父母就教她识字、学习书法,并让她看书.晓晓的父母从未带孩子去看过一场电影,家里几乎不看电视(至今她家还没有装有线电视),偶尔晓晓会随同父母看一会儿新闻或文艺节目,她几乎没有看过有剧情的影视片,也根本不知道有"蓝精灵"、"樱桃小丸子"等这些儿童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动画人物.  相似文献   
4.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同时语言和知解是“性空”的,即文字空相而入空性智慧,以语言为引导而走向解脱是可能的。从语言的局限性方面看,从经言祖语中直趋禅的本源是困难的,经言祖语只能部分地引导人达到对禅悟境界的领会,甚至是禅悟的阻碍;虽然禅意的“诗化”呈现以不妨碍事物本来面目的直示而更接近于事物的“自性”,但诗文非禅,诗心是尘,诗的传达禅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禅门最终要求人超越文字意解而直接体会自心空性,来到自性当下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禅宗认为出世间的解脱生活理想不能离开人世间,现实生活是修行的广阔道场,平常生活和事业就是禅修的清净场所.所以日常生活中蕴藏着终极真理,生活的本质就是存在的本质,禅宗鼓励人在日常生活中即俗而真,珍惜眼前风光.禅宗认为,当我们体味到日常即真理、日常不待修而自在美善的时候,就实现了日常生活的神圣化呈现,实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但在禅门的"清净心"走向"日常心"的解释过程中,要避免将"日常"做庸俗化理解,禅门的"日常心"有它深刻的出世领悟因而不失其超越性,即以平常形态实现其全面的现世关怀.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最典型的人生旅客,是旅行的囚徒。正如他们一旦下了船,人们不知他来自何方。只有在两个都不属于他的世界当中的不毛之地里,才有他的真理和他的故乡。——福柯《疯癫与文明》  相似文献   
7.
《易》符号是《易》学的核心内容,《易》的符号系统包括“象”系统和文学系统。在解读《易》学符号系统时,不但要认识到《易》符号的文本内容,还要深察了解读者的心性内容。全面地阐述《易》符号系统,须从其符号学的方方面面入手,理解《易》符号学须从其符号史的缘起和其科学的建构开始。《易》学的前途和关键都在于对《易》符号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从教育内部来说,有目标、观念、内容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同时更多的则表现在方法上。在一定意义上,德育所面临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本文仅从德育方法论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关于良好德育方法基本要素的再认识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任何的教育方法,甚至像暗示、解释、谈话和公众影响等我们通常认为最通行的方法,也不能说是永远绝对有益的。最好的方法,在若干情况下,必然成为最坏的方法。”“没有任何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定有害的方法。”那么什么是良好  相似文献   
9.
是什么样的内在力量使浩浩中华文明得以穿越历史长河繁衍至今 ?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柱使我们伟大的民族得以不断复兴 ,永葆青春 ?这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又是严肃的学术问题 ;既是追溯远古、跨越苍茫的历史问题 ,又是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现实问题。为解答这一问题 ,理论界提出了许多精彩的创见 ,而伍雄武教授近日出版的专著《中华民族凝聚与认同之魂》则以其新颖独特的视角、全面系统的论述 ,展示了他多年潜心探索、反复求证这一难题的重要成果。本书在理论上的一个突破 ,就在于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分析论证。作者以详尽的史实为基础 ,从理论和…  相似文献   
10.
空间无大小且从属于心识,这是佛教对空间的基本认识.心识化的空间使真实的空间感消失而显现出"清净"的空间印象.禅宗直接将空间的内容归纳为心识,把心识的本质概括为"空",当意识到达清净时,关于事物运动的"法"与主观的"思"都还原为其自为的生态,空间的"空"性就呈现出来.当世界的"性空"认识及其妙不可言的情状产生后,世间就还原为"自在"的世间,人到达精神"解脱"状态.禅宗的心识空间解剖引导人从变迁的空间意象中认识其"假有"性质,以心灵的真实性来澄清外在空间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