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中国西部开发与东西部发展平衡的问题是由来已久、历久弥新的一个话题。80多年前,胡焕庸立足于当时的国情开展人口分布与农业区域开发问题研究。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开发,决非传统农业的种植业开发问题,而是在新时代的国情下如何提出适合西部的新业态与新发展的问题。"胡焕庸线"(以下简称"胡线")与"美丽中国中脊带"(以下简称"中脊带")的提出,反映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关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方式问题。"胡线"是近代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密度突变分界线的特征反映,"中脊带"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下的国土空间新规划的战略需要,是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提出如下建议:(1)把"中脊带"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带;(2)把"中脊带"作为构建国土空间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把"中脊带"打造成为内外循环发展的枢纽通道;(4)把"中脊带"建设成为生态安全屏障带、国防安全保障带与新的宜居生活区;(5)"中脊带"要创造并形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6)把"中脊带"发展战略与国家其他战略相对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实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赋存环境背景特征,以及遗产构成的时间、空间与材质特征的观察分析,指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总体处于不容乐观的情形。"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4个问题:(1)环境变化引起文化遗产的损毁严重;(2)风化剥蚀作用引起文化遗产的老化与病害一直在进行;(3)人类经济活动与过度旅游造成的破坏逐渐加剧;(4)战争与盗掘恶性破坏近年变得尤为引人关注。提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5条对策:(1)加强文化遗产共性病害与保护的国际合作研究;(2)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与监测中的作用;(3)加强文化遗产联合综合开发利用研究;(4)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文明新融合;(5)推动共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一带一路"建设要文化先行,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增强吸引力,形成一个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面向全球化战略架构的命运共同体,促进沿线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合作共赢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精度的无人机遥感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Landsat8卫星遥感影像以及野外实地观测数据,以空间考古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海南东寨港海底村庄遗址的空间分布、现存状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海底村庄遗址均匀分布在东寨河古河道两侧。2)海底村庄遗址处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前沿地带,地质构造条件不稳定,遗址受潮汐、波浪、地面下沉和人类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已经沉陷到海面以下,部分只有在退潮后才会露出。3)林市村附近的海底村庄遗址受地震断裂影响将继续下沉。遗址中间部分已被潮水涨落冲刷殆尽,被冲刷面积约为1 871.5 m2,占遗址总面积的31.5%。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是历史上犍陀罗文化的中心区域,拥有大量的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遗址。借助考古文献资料、数字高程模型以及野外实地调查与验证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保存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先后经历了印度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兴衰等演变过程。核密度估计显示3种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聚集程度有所不同,但都以伊斯兰堡周边区域聚集程度最高。基于高分辨率的DEM分析表明,90%以上的文化遗址距离河流小于800 m,反映其位置选择对于河流的依赖与需求。从分布的高程看,3种文化遗址大多数在800 m以下、坡度范围在0°~10°之间,主要沿河道和交通要道分布。统计数据表明:伊斯兰教遗址数目最多,佛教遗址次之,印度教遗址最少,反映遗址保存的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一些文化遗址如古佩拉、维吉等保存状况较差,亟待加大保护力度。针对遗址目前的保存状况与面临的风险,提出对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美、英、日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经验的梳理,发现尽管这几个国家在体制、政策、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产学研合作的做法愈来愈体现出趋同的特点。总结其做法和经验,对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利用Iris网站中约55万条地震数据对日-月-地、日-地、月-地空间位置关系周期性变化对全球地震时间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与引潮力作用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考虑日-月-地空间关系,在不同的震级、震源深度下,全球地震频率在日-月-地三者成90°或180°时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考虑日-地空间关系,全球地震频率在地球运行于惊蛰-谷雨对应的公转轨道时有着明显的提升,当地球运行于春分-清明对应的公转轨道时,全球地震频率在农历初七的提升非常明显,相对于自然概率提升47.6%;3)考虑月-地空间关系,发震位置经度距离月球星下点经度差为180°时易触发地震;4)研究表明部分地震发震受到引潮力调制,特定周期下引潮力的最值区间对应于全球地震频率升高的时间区间。  相似文献   
7.
汉长城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最重要的古代防御系统,其显著特点之一即烽燧林立。在经济水平有限的汉代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地区,烽燧的空间选址如何承载并发挥其屯戍功能,对理解过去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为历史地理视角的定性分析,难以揭示其中的量化规律,更无法还原古代地理环境下的空间认知和技术利用水平。以甘肃省玉门市段汉长城为例,引入点模式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定量地对烽燧空间设置的多种假设因子进行敏感性检验,试图揭示烽燧选址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地形、水文、聚落位置等自然与人文环境要素均显著影响了汉长城烽燧的空间布局,且在高程1250~1500、坡度2.5°~8°、坡向南偏东70°~南偏西60°、距最邻近水系0~1535m及以城障遗址为中心的2~20km的区间内具有统计显著性。定量结果分析表明,汉长城沿线烽燧建址在确保前线通视性的同时,保障了与后方城障间军事情报车马传递的成本控制和效用优化;此外考虑了选址处人居环境,多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绿洲,印证了其屯垦、交通等附属功能,综合体现了汉代地理空间认知和技术利用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工程,解决好学科融合问题,必然有利于优化学科结构,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文章以湖北省某高校为例,提出了当前地方合并高校学科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并探讨了高校学科融合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